>> 歡迎您,訪客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論壇風格  使用說明  外掛程式   


>>> 飽含心理測驗,遊戲,怡情小品,靈動,異域風情和現代時尚交融的,請來到這裡感受。
緣生術數研究社【心靈雞湯】心情小品 → 發表回覆

主題標題: [轉貼]何紹奇教授於七月七日因心臟病發逝世
您目前的身份是: 訪客 ,要使用其他會員身份,請輸入會員名稱和密碼。未註冊訪客請輸入網名,密碼留空白。
請輸入您的會員名稱   您沒有註冊?
請輸入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
目前心情
  • 將放在文章的前面
  •             
                
                
    上傳附件或圖片 (最大容量 500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個附件,只需刪除內容中的相關 [UploadFile ...] 標籤即可) [刪除]
    內容 

    在此論壇中:

  • HTML  標籤: 可以使用
  • EMOTE 標籤: 禁止使用
  • LeoBBS 標籤: 可以使用
  • 貼圖標籤  : 允許
  • Flash 標籤 : 允許
  • 音樂標籤  : 允許
  • 文字大小  : 允許
  • 文章數標籤 : 允許
  • 積分標籤  : 允許
  • 保密標籤  : 允許
  • 允許使用表情符號轉換
  •          插入 Real 聲音/視訊檔 插入 WM 類聲音/視訊檔 點這裡查看 LeoBBS 論壇所有的專用標籤
      粗體字 斜體字 底線 置中 插入超連結 插入郵件地址 插入圖片 插入 Flash 動畫 插入聲音 插入代碼 插入引用 插入編號 飛行字 移動字 發光字 陰影字 插入表情代碼
     『 HTML 編輯器 』『 ASCII 字型產生器 』『 文字內容取代
     
      模式:使用說明 完全 基本  >> 複製到剪貼簿 | 查看長度 | 轉換剪貼簿超文字 <<
    點選表情圖即可在文章中加入相關的表情
     
    選項

    使用 LeoBBS 標籤?
    是否顯示您的簽名檔?
    有回覆時使用郵件通知您?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符號轉換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型樣式轉換?
    加密此文章,只對部分會員可見,會員威望至少需要
    出售此文章,只有付錢才可以查看,售價 緣幣

    請輸入右邊圖片的數字 * 一共是四個數字,如果看不清楚,請重新整理
        

    文章一覽:[轉貼]何紹奇教授於七月七日因心臟病發逝世 (新回覆在最前面,最多列出 6 個)  [列出所有回覆]
    imen 發表於: 2005/07/19 11:24pm
    相信是有所誤會吧。
    I'm not trying to tell you what's normal and what's not.  To me, what's perfectly ok is that you have your own point of view and i have mine; and that's natural. 於我,生老病死猶如大自然的潮水漲退,春去秋來一樣,萬物命限有數在天,不猶人而已。Didn't mean  to say anything to offend miss rainbow. 最後還是多謝貼文分享。
     
    rainbow 發表於: 2005/07/18 02:15pm
    [這篇文章最後由rainbow在 2005/07/18 02:17pm 第 1 次編輯]


    下面引用由imen2005/07/19 01:47am 發表的內容:
    嗯,有留意。只是看不到醫生免於患心臟病的必然關係。遺學人間,無憾矣。
    一點淺見。



    <pre>I am not saying doctors are exempt from death.  But he died really really young considering he was in the medical profession - unless of course he had hereditary heart disease.  He ought to know better.

    My grandfather's older brother was a 中醫, he died at age 92 due to general organ failure (not from any specific disease).

    So don't tell me it's natural and perfectly OK to die like that at age 61.  If you need a second opinion, ask "Mensch".  </pre>

     
    imen 發表於: 2005/07/19 01:47am
    嗯,有留意。只是看不到醫生免於患心臟病的必然關係。遺學人間,無憾矣。

    一點淺見。
     
    rainbow 發表於: 2005/07/18 01:23pm

    下面引用由imen2005/07/18 11:03pm 發表的內容: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古今中外無人倖免。



    <pre>Did you notice he died at age 61 -- in modern times, this is a "young" age to die.  >>> "享年六十一歲"<<<  

    Unless he has hereditary 心臟病, otherwise, he might not have followed a healthy diet and/or exercise regularly.   </pre>  
     
    imen 發表於: 2005/07/18 11:03pm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古今中外無人倖免。

     
    hehehaha 發表於: 2005/07/18 01:50am
    趙京教授:

    論壇乍聚,才聞賢弟談笑風生,語驚四座;小別七日,驚悉英才猝然仙逝,舉家慟哭。四十載辛勤耕耘,譽滿杏林;三十秋忘年之交,情同手足。紹奇才華橫溢,立學嚴謹,名震醫壇,為一代國醫中堅。近十年來,赴海外,駐香港,傳授國粹真諦,棟樑大才,本當承繼藥王衣x,豈料壯志未酬身先猝,常使知己淚滿襟!國失英才,我失至交,痛惜痛惜!願紹奇在天之靈安息。並望趙京教授節哀順變,保重身體!


                                                               唁電
                                                        中國中醫藥報社
                                                                                                       2005年7月12日

    驚悉貴院訪問學者何紹奇教授因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我們深表悲痛和惋惜。

    何紹奇教授在中醫藥學術及臨床方面有高深的造詣,他精通醫理,書讀萬卷,堪稱“中醫活字典”;他醫風樸實,用藥果敢,屢起疑難大症。“書讀百家渾忘老,醫學群賢愧未諧。”是其真實寫照。自2003年起,何紹奇教授擔任本報第二屆編輯委員會常務委員。本報曾為其開設《紹奇談醫》專欄,系列報道了何紹奇教授的治學心得和臨床經驗,深受廣大讀者歡迎。他先後為本報撰寫了80餘篇稿件,內容涉及醫理、臨床、醫史醫話、中藥等,文筆犀利,字字珠機,頗有獨到見解,吸引大批讀者,為擴大本報在讀者中的影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由於路途遙遠,我社不能派員參加將於7月15日在港舉行的何紹奇教授追思會,特委託貴院何紹奇教授治喪小組代為獻上一枚花圈,以表沉痛哀悼,並請轉達我們對何紹奇教授家屬的誠摯慰問。


                                                 菩薩蠻——悼何紹奇教授
                                                               李磊
                                                                                                       2005年7月14日

                                                     南江楊柳北山雪,
                                                     浮生落拓杏林月。
                                                     噩耗斷弦心,
                                                     風華思故人。

                                                     仙蹤無覓處,
                                                     猶記談醫句。
                                                     黯慟淚雙垂,
                                                     暮天正雨飛。


                                                        憶何紹奇教授
                                                             梁浩榮
                                                                                                       2005年7月14日

    公元二千零五年七月七日,連日疾風暴雨過後,天空難得呈現一縷陽光。然於當日早晨驚悉何紹奇教授因病猝逝,心中之天空旋即被烏雲籠罩,悲痛之情油然而生,令人不勝唏噓感慨。

    吾有幸與何紹奇教授相識於香江,相聚僅一年餘許,何其匆匆。然時雖短,卻意尤長。教授音容笑貌,歷歷在目;教授諄諄教誨,猶繞於耳。嗚呼!其後如此機緣不再矣!悵然之情,蕩然心胸,權將不盡思念化作文字,以資日後追憶。

    教授生平刻苦勤學,書讀萬卷,涉獵廣博,才華橫溢。遠在四川鄉邑之時,當地生活條件頗艱,教授感懷鄉人疾苦,立心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上山下鄉,施醫贈藥,惠及四面,福澤八方,深受鄉媟R戴。其後更負笈北京,於中國中醫研究院潛研岐黃醫術,先後師承方藥中、朱良春等中醫泰斗,學驗漸豐,醫名鵲起,求診者日眾,數十年間起沉痾者不計其數,終成一代國醫中堅。教授四十載杏林耕耘不倦,著述豐碩,主編《現代中醫內科學》、《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醫卷病症學科》等傳世醫著,發表論文百多篇,為後學留下寶貴財富。

    教授近花甲之年應邀遠赴海外行醫講學,將國粹播及異邦。隨後南下香江執教,為培育後學不遺餘力。與教授共事期間,對其豁達坦蕩、樸實謙恭之情之性感觸尤深。教授雖為前輩先師、業界翹楚,然待人至誠,無分上下;處事盡心,無別巨細。對學生循循善誘、不厭其煩、授業解惑、毫無保留。尤其對後學殷切期望之情,時常溢於言表。記得某次與教授談論中醫發展前途,教授提及現今中醫人才青黃不接,後繼乏力,中醫發展已到緊急關頭。言談間教授情真意切,氣概激昂,猛然間大力拍吾之肩膀,喝道:“加油啊!年輕人!”。教授當頭棒喝,令吾頓覺如負千斤重任而激發奮進圖強之心。至今對此事記憶猶新,時刻銘記並奉之爲勉勵、視之為鞭策。

    教授對推動香港中醫藥發展貢獻良多。除課堂授業外,還熱誠參與本地執業中醫人才之專業培訓。從不計較犧牲休息時間出席學術講座,為業界傳授經驗,指點迷津。教授對學院網站《中醫大講堂》傾注不少心血。審稿回函,編輯校對,每每親力親為,並將多年治學心得與臨證經驗毫不保留分期刊登於網站上,以饗讀者,以育後學。

    今教授雖已仙逝,然精神永存。其氣其節,其德其術,實為後學楷模。吾輩應化悲痛為力量,承繼教授遺志,勤勉不懈,奮發向上,以作育英才、治病救人為己任。吾以爲,吾輩若能至此,教授在天之靈可安矣。

    願教授精神化育春風雨,潤澤桃李滿天下!

    此爲記,望與教授生前同道好友後學共勵。


                                                          師生情未了
                                                               衛明
                                                                                                       2005年7月15日

    我與何紹奇教授相識於19年前,當時我正在中國中醫研究院修讀碩士學位,雖然學的是中西醫結合專業,但有時也會抽空旁聽中醫班的課程。當時何教授精彩的講授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旁徵博引,見解獨到,深深吸引了我。後來得知他是文革後中醫研究院首次錄取研究生的狀元,心奡N更增添了敬仰之情。

    其後,雖然我與何教授南北分隔,但始終沒有忘卻這樣一位出類拔萃的老師。他所編寫的《讀書析疑與臨證得失》,更是我最喜愛的著作之一,並私下封他為中醫界的“散打之王”。

    我到香港浸會大學從事中醫教育工作以後,時時感到香港中醫教育資源的匱乏,尤其是高質素的老師更是鳳毛麟角,於是又不時想到何教授。可惜他當時正在周遊列國,無法聯繫得上。

    三年前赴北京開會時又一次打聽何教授的消息,沒想到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位同學告訴我何教授正好賦閑在家。聽到消息後我立即趕赴何教授家,將自己想請他來港教學一事相告。本來以為何教授未必願意離開北京舒適的生活,誰知當他聽我介紹完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教育的發展,以及我對“中醫大講堂”網站的設想,非常高興和支持,當場表示願意來港助我一臂之力。

    何教授來港後不論是對學生的教誨,對網站的貢獻,還是對香港中醫界的示範,成績都是有目共睹的。

    其實,我還有一個秘密卻是大家甚至連何教授都不知道的。那就是想借何教授在港之機多跟他學兩招,進而正式向他拜師。所以我抓緊每一個與何教授相處的機會向他討教,其至連一起午膳的機會也不放過。只是後來不忍他因為坐班過於勞累,才忍痛放棄了這些機會。由於身份尷尬,我不想何教授因為我是他的“上司”而勉強收下我這個愚鈍的學生,打算等何教授完成了在香港的工作時,才鄭重地向他提出拜師的申請。誰知我卻永遠失去了這一機會﹗

    敬愛的何老師,如果您還能聽得見我的這些話,懇請您念在我對您近20年的仰慕之情,收下我這個學生。我會一生一世以作您的學生感到自豪。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言者個人意見,與 緣生術數研究社 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