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您,訪客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論壇風格  使用說明  外掛程式   


>>> 提供會員步入易學門檻的園地
緣生術數研究社【易門】 → 發表回覆

主題標題: 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一)
您目前的身份是: 訪客 ,要使用其他會員身份,請輸入會員名稱和密碼。未註冊訪客請輸入網名,密碼留空白。
請輸入您的會員名稱   您沒有註冊?
請輸入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
目前心情
  • 將放在文章的前面
  •             
                
                
    上傳附件或圖片 (最大容量 600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個附件,只需刪除內容中的相關 [UploadFile ...] 標籤即可) [刪除]
    內容 

    在此論壇中:

  • HTML  標籤: 禁止使用
  • EMOTE 標籤: 禁止使用
  • LeoBBS 標籤: 可以使用
  • 貼圖標籤  : 允許
  • Flash 標籤 : 允許
  • 音樂標籤  : 允許
  • 文字大小  : 允許
  • 文章數標籤 : 允許
  • 積分標籤  : 允許
  • 保密標籤  : 允許
  • 允許使用表情符號轉換
  •          插入 Real 聲音/視訊檔 插入 WM 類聲音/視訊檔 點這裡查看 LeoBBS 論壇所有的專用標籤
      粗體字 斜體字 底線 置中 插入超連結 插入郵件地址 插入圖片 插入 Flash 動畫 插入聲音 插入代碼 插入引用 插入編號 飛行字 移動字 發光字 陰影字 插入表情代碼
     『 HTML 編輯器 』『 ASCII 字型產生器 』『 文字內容取代
     
      模式:使用說明 完全 基本  >> 複製到剪貼簿 | 查看長度 | 轉換剪貼簿超文字 <<
    點選表情圖即可在文章中加入相關的表情
     
    選項

    使用 LeoBBS 標籤?
    是否顯示您的簽名檔?
    有回覆時使用郵件通知您?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符號轉換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型樣式轉換?
    加密此文章,只對部分會員可見,會員威望至少需要
    出售此文章,只有付錢才可以查看,售價 緣幣

    請輸入右邊圖片的數字 * 一共是四個數字,如果看不清楚,請重新整理
        

    文章一覽: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一) (新回覆在最前面,最多列出 6 個)  [列出所有回覆]
    法界 發表於: 2008/09/29 11:46am
    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六)

     四、卦气卦序中的九、六数,大衍数,洛书数与参伍数
      1.卦气卦序中的九、六数
      子月至巳月,上卦39阳,下卦45阳,上下卦之差数为6;上卦51阴,下卦45阴,上下卦之差数亦为6。午月至亥月,上卦51阳,下卦45阳,上下卦之差数为6;上卦39阴,下卦45阴,上下卦之差数亦为6。此六即为九、六数之六。为何说此六即为九、六之六?为何不理解为上半年平均每月上卦比下卦各少一阳、多一阴,下半年平均每月上卦比下卦各少一阴、多一阳,等等?回答是:此“六”当然可作多种理解,但此“六”必有九、六之六义。这一点等我们明白九、六之九是怎么回事就清楚了。


      再看九、六之九。中孚至井,上卦40阳,下卦49阳,上下卦之差数为9;上卦50阳,下卦41阴,上下卦之差数亦为9。咸至颐,上卦50阳,下卦41阳,上下卦之差数为9;上卦40阴,下卦49阴,上下卦之差数亦为9。此九即为九六数之九。为何说此九就是九、六数之九?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九在此没有其他特殊的含义,九的特殊意义只有九、六之“九”义。
      为何按月的排列取“六”数,而按卦气起中孚的排列取“九”数?六为老阴,为坤;九为老阳,为乾。《系辞》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故乾主“变易”,坤主“简易”“易简”。而卦气卦序按月的排列更有规律,故为易简,故取“六”数;卦气卦序按卦气起中孚的排列更为零乱和无序,故为变易,故取“九”数。
      2.卦气卦序中的大衍数,洛书数
      中孚至井,上卦40阳,下卦49阳;上卦50阴,下卦41阴。咸至颐,上卦50阳,下卦41阳;上卦40阴,下卦49阴。此处49、50当与大衍数有关。
      中孚至井为阳,以阳为主,故主要看阳;而中孚至井为阳来,阳来指来到内卦,故又主要看内卦之阳,即内卦之阳为主导。故中孚至井,取下卦49阳数为主导。又中孚至井,亦为阴往,故阴爻主要看上卦,故中孚至井亦次取上卦之50阴数为辅。之所以49为主,50为辅,当因49主变,为用,50不用。即所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此为猜测之辞,但应并非空穴来风。咸至颐亦依此理。
      而子月至巳月,上卦39阳,下卦45阳;上卦51阴,下卦45阴。午月至亥月,上卦51阳,下卦45阳;上卦39阴,下卦45阴。依以上方法,亦可取45数,而此数正为洛书之和数(此处不用次取)。
      3.卦气卦序中的参伍数
      十二月(丑月),上卦3阳,下卦8阳,上下卦差数为5;上卦12阴,下卦7阴,上下卦差数亦为5。此5即参伍之“伍”数。六月(未月),上卦11阳,下卦8阳,上下卦差数为3;上卦4阴,下卦7阴,上下卦差数亦为3。此3即为“参伍”之“参(叁)”数。


      按月排列的卦气表,除十二月和六月,上下卦阴(阳)爻数之差数较大外,其他月份都或为均等,或只差1数,而且排列都较有规律。唯十二月与六月上下卦差数较大,而此两月又为正相对应之月,故其差数当非任意取定。而此两差数恰与“参伍”之数合,故此两数当即为“参伍”之数。又《系辞》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即“参伍”之数亦为主导变化之数,而十二月与六月(且只有此二月)之阴阳爻数分布恰为不规则之分布,与“参伍”变化之义同。此当不为巧合。
      由此可见,看似杂乱无章的卦气卦序的确是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规则有序地组织起来的。卦气卦序的排列规律与卦气卦序所要表达的思想是那么的吻合,我们没有理由说这种吻合是偶然的巧合。由此,我们也想到其他卦序的排列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问题,是否也有严格的排列组织呢?答案是肯定的。以象出义是《周易》的传统。所以,卦序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就不能没有象数的结构。《周易》讲“易简”,易简就是象数的变化规则。这种规则又不是绝对整齐划一的,故又“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但总之,“易简”即象数的规则是不能否认的。任何一个卦序都是从某一特定角度来反映古人所理解的世界整体,而这个整体虽然也是一个意义整体,但首先它应该是一个象数的世界、象数的整体,故必有象数的规则和象数的规律。这是绝对不能否认的,因为古人既然如此的看重象数,他们就不会不从象数的角度来构造和理解世界的整体。
      对于卦气卦序排列规律的研究,本文还只是初步的——并没有解决卦气卦序的完整的构造。另一方面,卦气卦序蕴含的思想也是相当丰富的,由此一卦序探讨古人对于历法的认识,肯定会是很有帮助的,对于探讨古人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等也会具有很大的价值。(李尚信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济南 250100)
     
    法界 發表於: 2008/09/29 11:42am
    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五)

    2.中孚至井与咸至颐的上、下卦阴阳爻的分布亦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上、下半年的阴阳往来。


      中孚至井与咸至颐的上、下卦阴阳爻数分布如下:


      中孚至井:上卦40阳/下卦49阳,上卦50阴/下卦41阴。下卦比上卦多9阳,随之少9阴。
      上卦50阳/下卦41阳,上卦40阴/下卦49阴。上卦比下卦多9阳,随之少9阴。
      与前同理,中孚至井的下卦阳比阴多为阳来,上卦阴比阳多为阴往;反之,咸至颐的下卦则为阴比阳多为阴来,上卦阳比阴多为阳往。故中孚至井与咸至颐的上、下卦阴阳爻的分布也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上、下半年的阴阳往来。


      3.六十卦上、下卦阴阳爻在各月的分布反映了十二月的阴阳消长
      各月所有卦的上、下卦阴阳爻数分布情况如下(斜杠前代表所在月所有卦的上卦的阳爻数或阴爻数分布,斜杠后则代表下卦的阳爻数或阴爻数分布):


      子月:6阳/ 6阳,9阴/ 9阴


      丑月:3阳/ 8阳,12阴/ 7阴
      寅月:6阳/ 7阳,9阴/ 8阴
      卯月:7阳/ 8阳,8阴/ 7阴
      辰月:9阳/ 8阳,6阴/ 7阴


      巳月:8阳/ 8阳,7阴/ 7阴
      午月:10阳/10阳,5阴/ 5阴
      未月:11阳/ 8阳,4阴/ 7阴
      申月:9阳/ 8阴,6阴/ 7阴


      酉月:8阳/ 7阳,7阴/ 8阴


      戌月:7阳/ 6阳,8阴/ 9阴


      亥月:6阳/ 6阳,9阴/ 9阴


      由上表可看出,自丑月始至午月的基本趋势是,上卦与下卦的阳爻同时都在逐渐增加,而阴爻逐渐减少,表明地上阳气正在悄然上升,阴气正在悄然消退;相反,自未月始至子月的基本趋势是,上卦与下卦的阴爻则同时在逐渐增加,而阳爻在逐渐减少,表明地上肃杀之阴气开始悄然形成并逐渐流行,而阳气逐渐衰退。这从大体上亦基本符合中国所处地理位置的气候特点。
      由上表还可看出以下特点:
      (1)地上阳气舒展,万物复苏的春之月(正、二、三月),上卦之阳与下卦之阳同步增长,而且下卦之阳居于主导(三月上卦阳气增长过快,略有例外),表明阳气已回复大地。而万物成熟、开始收获的秋之月(七、八、九月),上卦之阴与下卦之阴开始同时增长,且下卦之阴居于主导,表明肃杀之阴气已经降临。


      (2)阴盛阳复之十月、十一月,上卦之阳与下卦之阳、上卦之阴与下卦之阴处于均衡;阳极阴至之四月、五月,亦与此同,表明此时阴、阳二气处于转换主导地位的交接时期。
      (3)十二月,为冬至后,下卦之阳开始增长,表明地下阳气开始生长,而上卦之阳继续减少,表明地表之阳还在继续散去,故此时虽已然一阳来复,但气候却最为寒冷。相反,六月,为夏至后,下卦之阴开始增加,表明地下阴气开始凝结,而上卦之阳继续增长,表明地表之阳还在继续积聚,故此时虽已过一阴剥阳,但气候却最为炎热。
     
    法界 發表於: 2008/09/29 11:36am
    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四)

    孟喜卦气表中,若将巳月的旅卦与午月的大有卦,或者将巳月的师卦或比卦与午月的井卦相调换,则巳月与午月皆为18阳爻,正同处于对应位置的皆为18阴爻的亥月与子月相对应。这样自丑月始到午月止的各月阳爻数的分布和自未月始到子月止的各月阴爻数的分布皆依次为:11—13—15—17—18—18,整个卦气卦序的阴阳爻数的分布更有规律,也更符合自然界一年十二月阴阳消长的变化。那么卦序的创制者为什么不作这种排列呢?这很可能与卦序的创制者所运用的一些易学的基本原则有关。如,若将巳月与午月调整为皆为18阳爻,则子月至巳月为86阳爻,94阴爻;而未月至亥月变为94阳爻,86阴爻。这样上、下半年就各只有4个阴爻数和阳爻数的变化,可能卦气卦序的创制者认为,4数在此不具有特殊的意义,既不能以一个爻数的变化或一卦之数的变化代表上、下半年阴阳消长的变化,也不能代表每月皆有阴阳气的消长,故不取此数。当然实际的情况可能要比这更为复杂,即是说卦序的创制者可能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此处不拟详细探究。
      而若将子月的蹇、颐分别与巳月的师、比调换后,则子月至巳月各月阳爻数的分布与午月至亥月各月阴爻数的分布皆顺次为10—11—13—15—17—18。这一调整同样很有规律,且不影响子月至巳月(十一月至四月)与午月至亥月(五月至十月)上、下半年的阴阳爻总数的分布(十一月至四月仍为84阳爻,96阴爻;五月至十月仍为96阳爻,84阴爻)。但它却影响了中孚至井与咸至颐上、下半年的阴阳爻总数的分布,尤其是影响了中孚至井与咸至颐两个部分的阴阳属性——中孚至井原为89阳,91阴,本属一阳,现在却为91阳,89阴,从一阳变成了一阴,阴阳属性发生了逆变;反之,咸至颐原为91阳,89阴,本属一阴,现在却为89阳,91阴,阴阳属性也发生了逆转。所以,子月之卦与巳月之卦也是不可以随意互换的。
      还有另外的调换方式也能使各月阴阳爻的分布更有规律,但同时也会影响其他的排序原则,所以,卦气卦序的排列不可能绝对完满。此处亦不拟详论。
      三、六十卦上、下卦的阴阳爻数分布反映气候的阴阳往来与消长


     1.子月至巳月与午月至亥月的上、下卦的阴阳爻分布反映了上、下两个半年的阴阳往来。
      子月至已月与午月至亥月的上、下卦阴阳爻数分布情况如下:
      子月至巳月:上卦39阳/下卦45阳,上卦51阴/下卦45阴。下卦比上卦多6阳爻,随之亦少6阴爻。


      午月至亥月:上卦51阳/下卦45阳,上卦39阴/下卦45阴。上卦比下卦多6阳爻,随之亦少6阴爻。


      卦气卦序中,分配至十二月的六十卦,共有360爻,其中阳爻180,阴爻180。若均分至上、下半年中,上、下半年应各占90阳爻、90阴爻。又均分至上、下卦中,上半年上、下卦应各占45阳爻、45阴爻,下半年上、下卦亦应各占45阳爻、45阴爻。然实际情况是,子月至巳月(上半年)与午月至亥月(下半年)的下卦皆均分了45阳爻、45阴爻,但对于上卦而言,子月至巳月(上半年)却多分配了6个阴爻,少分配了6个阳爻,即上半年的上卦为阴多阳少,反过来,午月至亥月(下半年)的上卦则少分配了6个阴爻,多分配了6个阳爻。为什么要作如此安排呢?
      《程氏易传》解泰卦卦辞“小往大来”曰:“‘小’谓阴;‘大’谓阳。‘往’,往之于外也;‘来’,来居于内也。阳气下降,阴气上交也。阴阳和畅,则万物生遂,天地之泰也。”(转引自李光地《周易折中》)可见,子月至巳月(上半年)上卦阳少即为下卦阳多,下卦阳多即为阳来,上卦阴多即为阴往,阳来阴往,即为阳气下降于地,阴气上交于天之时,此时正是阴阳和畅,万物生长之时。反之,午月至亥月(下半年)上卦阴少即为下卦阴多,下卦阴多即为阴来,上卦阳多即为阳往,阴来阳往,即为阴长阳消,万物衰败之时。此同子月至巳月与午月至亥月节气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故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緣生 發表於: 2008/09/28 05:37pm

    下面引用由法界2008/09/26 10:28pm 發表的內容:
    忘了注轉貼了.
    自;国际易经网
     
    李尚信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济南 250100
    ...



    歡迎再續^^
     
    法界 發表於: 2008/09/26 10:28pm

    下面引用由緣生2008/09/26 09:48am 發表的內容:
    請問此文出處是?



    忘了注轉貼了.

    [轉貼]自;国际易经网
     
    李尚信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济南 250100

    不知此文中肯否?.....[后面还有3篇]
     
    緣生 發表於: 2008/09/26 09:48am

    請問此文出處是?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言者個人意見,與 緣生術數研究社 立場無關
    目前頁面執行消耗時間: 250.00 毫秒 [Gzip: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