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您,訪客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論壇風格  使用說明  外掛程式   


>>> 歡迎會員提供各種親子教育及家庭有關資訊
緣生術數研究社【親子樂園】 → 發表回覆

主題標題: [轉貼]※《IQ、EQ與子女培育》※
您目前的身份是: 訪客 ,要使用其他會員身份,請輸入會員名稱和密碼。未註冊訪客請輸入網名,密碼留空白。
請輸入您的會員名稱   您沒有註冊?
請輸入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
目前心情
  • 將放在文章的前面
  •             
                
                
    上傳附件或圖片 (最大容量 500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個附件,只需刪除內容中的相關 [UploadFile ...] 標籤即可) [刪除]
    內容 

    在此論壇中:

  • HTML  標籤: 可以使用
  • EMOTE 標籤: 禁止使用
  • LeoBBS 標籤: 可以使用
  • 貼圖標籤  : 允許
  • Flash 標籤 : 允許
  • 音樂標籤  : 允許
  • 文字大小  : 允許
  • 文章數標籤 : 允許
  • 積分標籤  : 允許
  • 保密標籤  : 允許
  • 允許使用表情符號轉換
  •          插入 Real 聲音/視訊檔 插入 WM 類聲音/視訊檔 點這裡查看 LeoBBS 論壇所有的專用標籤
      粗體字 斜體字 底線 置中 插入超連結 插入郵件地址 插入圖片 插入 Flash 動畫 插入聲音 插入代碼 插入引用 插入編號 飛行字 移動字 發光字 陰影字 插入表情代碼
     『 HTML 編輯器 』『 ASCII 字型產生器 』『 文字內容取代
     
      模式:使用說明 完全 基本  >> 複製到剪貼簿 | 查看長度 | 轉換剪貼簿超文字 <<
    點選表情圖即可在文章中加入相關的表情
     
    選項

    使用 LeoBBS 標籤?
    是否顯示您的簽名檔?
    有回覆時使用郵件通知您?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符號轉換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型樣式轉換?
    加密此文章,只對部分會員可見,會員威望至少需要
    出售此文章,只有付錢才可以查看,售價 緣幣

    請輸入右邊圖片的數字 * 一共是四個數字,如果看不清楚,請重新整理
        

    文章一覽:[轉貼]※《IQ、EQ與子女培育》※ (新回覆在最前面,最多列出 6 個)  [列出所有回覆]
    睡蓮 發表於: 2004/08/20 00:11am
    [這篇文章最後由睡蓮在 2004/08/20 01:11am 第 9 次編輯]



    <center>作者:趙伯宏
    ﹝為執業精神科醫生;曾為本會主講《望子成龍》講座 ﹞</center>
    <hr width="100%" size="2" color="000000">
      聽過有人埋怨說:「心理學的觀念真是難以捉摸,尤其是一些新興詞語,如IQ、EQ、EI,真是令人混淆不已!」
      其實我們只要掌握所謂「心理」的定義,就能明白基本的心理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能應用這些知識去培育子女,使他們長大後,成為既快樂又有成就的人。

    <p>「心理」一詞的定義</p>
      人的「心理」包括四部分﹝理解能力、情緒、思想、行為﹞
      每當環境有事物出現,例如兒童見到檯面上有一粒糖,兒童先會用理解能力,去認知這是一粒糖,而不是一顆石頭。
      跟著,兒童會對這粒糖產生情緒及思想的反應:情緒反應即是喜不喜歡吃這粒糖,思想反應則是考慮應否吃這粒糖。情緒和思想的反應決定兒童應有甚麼行為;而行為亦會帶來結果。
      例如,兒童喜歡吃糖,但又未知應不應隨處拾東西吃,他最後決定真的吃了這糖;結果發覺這糖原來是苦的,吐了出來,以後兒童再不敢隨處拾東西吃了!

    改進兒童及成人的心理

      最基本改進心理的方法,當然是改善環境,使環境有利學習。對於兒童而言,最重要的環境當然是一個溫暖融洽的家;對於青少年及成人而言,除了理想的家庭環境外,還需要有良好的學習及工作環境。
      另一方面,這些環境不應剌激情緒,否則會導致神經衰弱;例如父母、教師或上司不應大聲喝罵子女、學生或下屬,而應用平靜的語氣規勸。
      跟著,要談的是改善理解能力的方法。無論是服補腦藥或培養「智慧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IQ﹞,均只在十二歲前的兒童時期才奏效,十二歲後腦部不會再發育了。﹝詳細情形會在以下數期討論。﹞
      理解能力只能影響兒童有多快學會某樣新事物,但若沒有適當教育,就算IQ「爆棚」的天才也一事無成。教育就是教導我們有正確的思想內容,這是一生都可以進行的事情。
      讀者最需要留意的,是「情緒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EI﹞與「情緒智商」﹝emotional quotient,EQ﹞二詞的分別。二者是不同的觀念,情緒智慧越高越好,情緒智慧高的人,在工作表現及人際關係上便特別好;但培養兒童的「情緒智慧」與培養成人的「情緒智慧」方法不同。
      培養兒童的情緒智慧,即是培養兒童有適度的「情緒智商」﹝詳情在以下數期討論﹞。成人培養「情緒智慧」,則要訓練自己,不受負面情緒影響自己的正確行為。訓練方法是不斷鍛鍊自己,去做應做之事,即使自己的情緒不喜歡,仍是去做;例如:每天運動、努力工作、幫助別人等。
      另一方面,要不斷制止自己勿做不應做之事,即使自己的情緒很喜歡,仍是不做;例如:沈迷享樂、懶惰貪睡、向人發脾氣等,因為情緒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犧牲精神,即肯為別人著想,而甘願自己情緒受苦。而一切心理學及精神醫學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首要目標都是幫助病人,平靜情緒。
      直接改善兒童及成人行為的方法,是自己以身作則,給予他們好榜樣;例如:父母要給子女勤力及有愛心的榜樣;教師要給學生有禮貌及專心學習的榜樣;上司要給下屬為人著想及努力工作的榜樣。
      藉著影響結果而改善行為的方法,當然就是賞罰計劃,例如:父母及教師應讚賞兒童的勤力及好行為,懲罰兒童的懶惰或壞行為;但讚賞只應用言語或態度表達,絕不可用物質價值大的獎品,以免兒童只為了獎品才去做,沒有獎品就不做,而不是為自己著想而做。
      另一方面,懲罰絕對不可用打罵,只可罰減少兒童原有的權利,例如:罰一星期內沒有電視看,以免兒童過度憎恨父母,破壞親子關係。

    <p>IQ定義</p>
      IQ的全名是“intelligence quotient”,中文譯作「智力商數」,簡稱「智商」;其定義是「心智年齡」﹝mental age﹞除以「實際年齡」﹝chronological age﹞,再乘以100;即:

    <pre>    心智年齡
    智商= ───── x 100
        實際年齡 </pre>

      「心智年齡」指該兒童的智力,達到香港平均多少歲兒童的智力。故一名比其他同齡兒童聰明的孩子,他的心智年齡會大過其實際年齡;因此他的智商高過100。相反,一名比其他同年紀兒童愚拙的孩子的心智年齡,會小過實際年齡,因此他的智商會低過100。
      研究顯示,智商的人口分佈是95%人口的智商介乎70至130之標準範圍。有2.5%(即40分之1)人口的智商超過130,稱為「天才」﹝genius﹞;另有2.5%﹝即40分之1﹞人口的智商低過70,稱為「弱智」﹝mental handicap﹞。

    <p>IQ的重要 </p>
      我們通常稱智商高的兒童為「聰明」,因為他們學任何新事物都較快;例如背同樣一課書,或學同樣的四則運算,智商高的兒童可能學1小時就知曉,但智商低的兒童則要3小時才懂。
      讀者須明白,<font color="red">智商高的兒童只是學新事物比較快而已;若他們不去學,就算智商超過200也一事無成。因此自古已發現,智商與學校成績沒有直接關係,與將來成就也沒有直接關係。</font>
    <p>IQ的量度方法</p>
      IQ是用智力測驗量度的,這種測驗必須用當地兒童做標準,不可以拿外國的智力測驗來量度香港兒童的智商。香港用Wechsler's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In Hong Kong ﹝簡稱HK-WISC﹞量度兒童智商,這測驗分為「語言」﹝verbal﹞及「非語言」﹝non-verbal﹞兩部分;語言部分主要測驗理解及記憶,非語言部分主要測驗思考及創造。
      很多父母無緣無故帶孩子去做智力測驗,其實這是錯誤的,研究顯示,智商與學業成績及將來成就沒有直接關係;若無緣無故做智力測驗,萬一結果顯示孩子的智商很高,父母及孩子會有錯覺,以為不用勤力讀書也會學業有成,出人頭地,因而疏於學習,結果一事無成。相反地,若測驗結果顯示孩子的智商偏低,父母及孩子會錯誤以為無論怎樣努力,也是徒勞無功,於是自暴自棄,結果不但荒廢學業,而且會使孩子患上操行問題或情緒問題。  因此,父母絕不應隨便帶孩子去做智力測驗;若孩子的學業有問題,父母應盡早帶他去見心理醫生,由心理醫生判斷該兒童需否做智力測驗。

    IQ的成因

      研究顯示,人類智力的成因包括兩部分:一半是先天性,另一半是12歲前的後天培養。
      先天因素主要是遺傳,因此自古已發現:聰明的父母較多生下聰明的孩子;相反地,近親結婚較易生愚拙子女,因為近親結婚容易使不利遺傳因子聚集一起。
      除了遺傳外,任何影響胎兒腦部發育的因素,也會導致嬰兒出世後智力遲純,這些因素包括:懷孕母親感染病毒﹝如德國麻疹﹞、難產導致嬰兒腦部缺氧,及嬰兒黃疸病沒有好好治療(黃疸素沈積在腦部,阻礙腦細胞發育)等。高齡產婦﹝35歲以上﹞也較易生下愚拙孩子,因高齡產婦的卵子及血液循環系統開始衰退。
      IQ的另一半成因是12歲前的後天培養。須知出世時人腦只發育了7成,其餘3成會否發育,視乎12歲前有否好好運用腦部。12歲後腦部就不會再發育了。若12歲前沒有用腦讀書,過了12歲後即使拚命進修,腦部也不能發育得完全;因此0至12歲稱為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critical period﹞。自古以來發現,文盲到年紀大時較易患上「痴呆症」﹝dementia﹞,因為文盲自小腦部發育已不完全,到年紀大時腦部退化少許,就喪失了所有智力。政府提倡9年強迫教育,不單能減少文盲,而且能預防市民年老時患上「痴呆症」,是個良好的教育政策。

    IQ培養技巧

      上文指出,智力的成因一半是先天決定,除了靠母親懷孕及生產時有好的產科護理外,任何人出世後就不能改變這些失天因素;因此智商高與否,一半是命中註定的。
      0至12歲是腦部發育的關鍵時刻,過了12歲,腦部就不再發育了;因此培養智力的技巧,是鼓勵子女在12歲前好好運用腦部。腦部正如身體肌肉一樣,愈用會愈發達。
      究竟應該如何好好地運用腦部呢?有些父母只知強迫孩子讀好學校課本,以為只要成績好,智商一定高;另有一些父母以為讀書不能提高智商,所以要求孩子參加很多課外活動,如跳舞、繪畫、音樂等,其實這兩種極端做法都不全面。
      上文文章指出,智力包括「語言」﹝verbal﹞及「非語言」﹝non-verbal﹞部分,「語言」主要是理解力及記憶力,「非語言」主要是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無可否認,學校課程是訓練「語言」智力的最好工具。近來小學課程不單要求兒童記憶生字及知識,而且著重文章的理解及推理;因此父母只需鼓勵子女勤力做功課,用功讀書,就能培養子女的「語言」智力。
      讀者可能會問,現時的讀書壓力已經使很多學生患上情緒問題,有些學生甚至自殺,去逃避功課壓力,又怎能培養兒童的智力呢?答案是,讀者必須分辨「情緒」﹝emotion﹞與「思考」﹝thinking﹞對腦部所產生相反的影響。很多學生覺得讀書壓力大,因為父母及教師要求學生分數高,這種只著重成果的錯誤態度,不但迫使學生抄襲功課或考試作弊,令學生情緒緊張。情緒緊張時腦部會活動過劇,不但不能專心讀書,而且還會患上「神經衰弱」或「憂鬱症」。
      我們可用汽車引擎轉動過快、超過危險線比喻情緒緊張。汽車引擎轉動過快只會浪費燃料和能量,以致過熱;不但無力行車,而且引擎還會著火、爆炸!
      正確培養子女「語言」智力的方法,是鼓勵思考,記憶課文,但要保持子女情緒平靜。如何能達至這目標呢?
      很多父母雖然每天都溫柔而有耐性地向子女解釋讀書的重要,鼓勵子女努力讀書,但父母自己每日回家後卻只知看電視,消遣,娛樂。心理學研究顯示,子女是靠觀察父母行為,來決定父母的話是否可信的,雖然父母言語上要求子女勤力讀書,但若子女眼見父母自己愛看電視,娛樂消遣,子女就會判定,父母的話只是信口開河,不會聽從。
      自古已發現,唯一有效鼓勵子女勤力讀書,不沈迷享樂的方法,是父母以身作則,不但放工後不看電視,不沈迷娛樂,而且不斷進修學習,如此,子女自然從小模仿父母每天勤力讀書的生活方式。研究顯示,大部分專業人士的子女成績都不錯,除了遺傳因素外,主要是專業人士自己不斷進修的榜樣。
      另一方面,朝九晚五職業女性的子女成績,通常較全職家庭主婦的子女成績好,因為職業女性給子女一個勤力工作的榜樣;相反,全職家庭主婦通常是多看電視,尋求娛樂,例如,打麻雀,自然子女也學了愛看電視或娛樂。
      父母除了以身作則,不斷進修外,也應常與子女討論課本內容,問問題引導子女要思考。若答案有多個選擇,父母應引導子女考慮每個選擇的優點和缺點。此外,父母也可請子女講故事給父母聽,或教父母某題目,父母要表示有興趣地學習、發問。
      勤力讀書只能培養子女的「語言」智力,要培養子女的「非語言」智力,父母就要陪子女一同參加課餘活動。對於6歲以下的兒童,父母可與他們一起繪畫或砌LEGO,然後向對方分享製成品,看誰最有創意。對於6歲以上的兒童,父母可與他們一起做市面很多不同種類的考智力圖書,看誰較肯用腦,思考問題。
      子女參加舞蹈、繪畫、音樂等課外活動不宜太多,因為這類活動可能影響子女的學業,而且會減少子女與父母相聚溝通的時間,破壞親子的關係。

    <p>EQ的定義 </p>
      前文提出EQ與EI不同,EI的全名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一個「心理學」(Psychology)觀念,EI中文譯作「情緒智慧」,EI是越高越好。這裡所說的EQ全名是Emotional Quotient,是一個「精神生理學」(Psychophysiology)觀念,EQ中文通常譯作「情緒商數」,其實EQ的正確中文譯名應是「情緒化商數」,因為英文Emotional與Mood的意思不同。Mood的意思是「情緒狀態」(Affect State),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轉變,例如在宴會時高興,在葬禮時傷心等;而Emotion的意思是「情緒反應」(Affect Reaction),指在遇到相同刺激時(例如突然在街上被陌生人破口大罵),有些人的情緒反應很小(例如若無其事),有些人的情緒反應很大(例如驚慌到立即拔足狂奔)。「情緒化商數」中「商數」一詞只是借用「智力商數」的字眼,其實「情緒化」非但不是一個除數的結果,而且根本不能用數字準確量度,只能分辨出有些人比較情緒化,有些人情緒反應比較遲鈍,因此EQ的最正確中文譯名應是「情緒化程度」。
      大部分人口都有適度的情緒化,所以對環境改變會有喜怒哀樂等情緒反應。約有五分之一人口的情緒反應過劇,他們遇很小刺激,例如去人多或侷促的地方,也會緊張、心跳、頭暈、甚至失眠,這些人很容易患上精神病,因此研究顯示約有五分之一香港人患有某種程度的精神病,當然絕大部分只是「神經衰弱」等輕性精神病。另一方面,約有五分一人口的情緒反應過於遲鈍,他們見到別人受苦也無動於中、冷酷無情、全無惻忍之心,因此他們很容易做出損人利己的犯法行為,成為罪犯。簡單地說,情緒反應過劇的人容易患精神病,容易入精神病院。而情緒反應過於遲鈍的人容易犯法,容易被判入監獄。應用社會學的字眼,精神病院與監獄是收容一些不能適應社會的人,這些人被稱為「社會偏差者」(Social Deviants)。

    EQ的重要性

      數月前報章曾報道,一名中五畢業生雖然會考成績有幾科優良,但因操行太劣而被學校拒收讀中六,結果他因情緒低落而自殺,幸好獲救。世上有些知名的作家如三毛、三島由己夫等,雖然他們的小說獲得很高的評價,但最終因患憂鬱症而自殺身亡。香港人熟悉的警方頭號通緝犯葉繼歡曾狡猾地從赤柱逃脫,又擅於偽裝,及精於策劃械劫,最後被警方追捕時受槍傷而下半身癱瘓,而且,極可能因持械行劫殺人罪而被判終身監禁。這些都是IQ高、但EQ差人士的悲劇收場,可見父母培養子女的EQ比培養IQ更加重要。

    EQ的評估方法

      前文曾指出EI(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一個「心理學」觀念,EI是越高越高;這裡所說的EQ(Emotional Quotient)是一個「精神生理學」觀念,是表示某人的情緒化程度。EQ要適中才好,EQ太高表示情緒反應太劇烈,這些人容易患上精神病;EQ太低表示情緒反應太遲鈍,這些人容易做出犯法行為。
      由於「情緒化」不能準確地量度,沒有測驗可以衡量EQ,我們唯有靠觀察兒童的行為來評估兒童的EQ是否適中。總括來說,很小事也會驚、哭、發脾氣,或容易有「情緒問題」(Emotional Disorder)的兒童,通常是EQ過高;相反地,不顧別人、被責罰也不會改過,或容易有「操行問題」(Conduct Disorder)的兒童通常是EQ過低。

    EQ的成因

      研究顯示,人類「情緒化」的成因也如智力一樣,包括兩部份:

    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主要是遺傳性神經系統的敏感度,正如氣管敏感、鼻敏感、皮膚敏感、腸胃敏感的遺傳一樣,神經過敏當然也有遺傳。自古以來已發現,精神病有遺傳因素。其實人不會與生俱來就有精神病,很多精神病人自小只是遺傳地得了神經過敏,長大後遇到生活壓力才引發精神病。此外,任何影響胎兒「腦核」(BasalGanglia)發育的因素也會導致嬰兒出世後EQ不正常,因為「腦核」是控制情緒的腦部組織。影響胎兒「腦核」發育的最普遍因素是孕婦因工作壓力或家庭問題而情緒緊張,導致體內的腎上腺素增加,收縮胎盤的血管,直接減少胎兒腦部的血液循環。若孕婦的情緒不平靜,將來生下的子女會特別情緒化、特別難照顧。

    十二歲前父母的關懷管教

      根據弗洛伊德的兒童心理發展理論(Freud's Theory Of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兒童心理發展可分二個階段:

    1 》口慾時期(OralStage)
      在這時期兒童必先要得到父母的足夠關懷照顧,例如:兒童表示肚餓時,父母就立即餵飼他,滿足他的口慾,這樣,兒童的心理才會開始發展;否則,就算長大後心理仍然非常幼稚。
      口慾時期亦是兒童開始學習與別人建立關係的第一個階段;若兒童表達需要時,得到父母即時的回應,他才會學習去滿足別人的需要,心理學稱這過程為「感同身受」(Empathy)。若兒童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他長大後對別人的需要就置之不理、無同情心,甚至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罔顧他人的權利,做出損人利己的犯法行為。
      另一方面,自小缺乏父母關懷照顧的兒童,因為發覺即使表達了情緒,也引不起父母注意,祗會使自己痛苦失望,就習慣了長期抑壓自己的情緒,漸漸變得冷酷無情、麻木不仁,不理會別人的感受,形成EQ過低,即情緒反應過於遲鈍。

    2 》肛門時期(AnalStage)
      在這時期父母要訓練兒童控制自己的情緒及行為,例如:控制肛門,不隨處大解。正確教導方法是:對兒童有合理要求,當兒童達到這要求時,父母就要稱讚鼓勵他。例如:若兒童不隨處大解,父母就要讚他是乖孩子。相反,如果兒童故意做錯事,就要減少他原有的權利作為懲罰。例如:若兒童欺負弟妹,就罰他當天不可看電視。經過父母如此教導,兒童才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及行為,心理才會正常成長。
      若父母對兒童自小沒有任何要求,容讓他為所欲為,兒童就慣於對自己及別人要求過高。例如:要求每天玩耍,不肯溫習做功課,父母當然不可能答應這種不合理的要求,兒童就會由失望而引發自己傷心及惱怒別人的情緒,因而變得情緒化。
      若兒童每次發脾氣堅持自己的不合理要求時,父母不但沒有懲罰他,反而屈服讓步,例如:父母因為怕兒童發脾氣而任由他繼續看電視不做功課,兒童就學會了用情緒去控制別人,威迫別人就範;此外若父母不懂得適當地懲罰,而錯誤地用打罵的方式,刺激兒童大哭大嚷,及怨恨父母,長此下去,兒童的情緒波動越來越大,形成EQ過高,即情緒反應過高過激。

    EQ的培養技巧

      EQ﹝即情緒化程度﹞的成因一半是先天決定,這部份主要靠母親在懷孕期保持心情平靜,盡量避免出現家庭問題,盡量勿做壓力大的工作,以免情緒緊張時腎上腺素增加,收縮胎盤的血管,減少胎兒腦部的血液循環。但出世後除非服補腦藥,否則無法改變這些先天因素,所以約有一半的精神病是命中註定,不能避免。唯有在開始發覺有嚴重失眠、情緒非常不平靜,或胡思亂想的情形時,就盡早就醫,以免精神病惡化到不可救藥的地步。
      EQ的培養技巧,是針對十二歲前的父母關懷管教。上期文章指出,若兒童自小得不到父母足夠的關懷愛護,就會形成EQ過低,即情緒反應過於遲鈍。所以自子女出世開始,父母就要時常留意嬰兒的反應,每當嬰兒哭叫時,父母應立即查看嬰兒有什麼需要,是肚餓要餵奶?還是遺濕了尿片?外國研究發現: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公德心都不是很強,很少主動與鄰居交往,常常祗會「各家自掃門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這是因為中國父母時常祗顧做自己的工作或家務,任由嬰兒在床上,每隔一段時間才餵他或換尿片,形成中國兒童的EQ過低。外國父母天則整天陪著嬰兒,即時回應嬰兒的需要,所以外國兒童的EQ較高。
      研究又顯示,香港父母常犯兩大錯誤:﹝1﹞忙於工作,很少時間在家陪伴子女。一項調查甚至發現香港父親與子女傾談的時間是全世界最少的,平均每日祗有六分鐘。﹝2﹞香港父母就算與子女傾談時,通常祗會開口要求子女怎樣做,例如:勤力讀書、少看電視,很少聆聽子女的需要和感受。這兩大錯誤導致香港兒童的EQ愈來愈低,操行問題層出不窮。
      因此,父母生子女前應作好計劃,不單衣食住行要能應付未來子女的需要,還要肯定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及精神,每天親自陪伴子女。
      另一方面,父母陪伴子女時不應祗會開口要求子女怎樣做,還要實行下列各點:

    1》時常留意及指出子女的情緒
      例如見到子女情緒很低落,父母應說:「你很不開心嗎?有什麼心事,可以告訴我嗎?」就算是成年人,有時也不善於主動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何況是兒童呢?所以除非父母時常留意及指出子女的情緒問題,否則子女的不愉快情緒就會被忽略。

    2》幫助子女疏導及發洩情緒
      若子女說:「今日老師罰我了。」切忌責罵他:「一定是你不守規矩,老師才罰你。」如此回應祗會使子女心想:「我說出我的不開心事,祗會換來爸媽的責備,我以後甚麼都不說了。」父母應溫柔地回應:「你被老師處罰,是否很不開心呢?你以後要守規矩,老師就不會罰你了。」

    3》耐心聆聽子女的需要
      父母應時常體貼地問:「你希望如何做,可以使你更加開心?」當然不應答允子女的不合理要求,例如:買昂貴的玩具、整日看電視不做功課等,但若子女祗是要求父母多些時間相陪、交談,父母就沒有理由拒絕,起碼要使子女感受到——父母真的關心他的需要。

    4》表示了解子女的感受
      若子女說:「今天有很多功課。」
      父母切勿漠不關心的說:「我沒辦法幫你啦!又不可以替你做,你自己慢慢做吧!」
      如此祗會使子女覺得父母不關心愛護他。父母應表示理解子女的感受,同情地說:「我也知道你很辛苦,讓我煮幾道好菜慰勞你吧!」子女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就自然有動力去做功課。
      要預防兒童的情緒反應太過激烈,父母就應對子女有合理要求,最好的方法是:由子女三歲入學開始,每日放學後,堅持子女必須做完當日的功課,及溫習當日課文,才可玩耍、看電視。注意不應時常問子女做好功課或熟讀書本沒有,因為這會驅使子女敷衍塞責。應要求子女自己做好功課及溫習後,自己主動找父母檢查功課。
      父母的責任,是在子女未完成功課時,肯定他們無法玩耍或看電視,為了達到這目標,可能要鎖起電視機或收起玩具。
      父母必須永遠貫徹執行溫習後才遊戲這原則,無論子女怎樣發脾氣要求先看電視才做功課,也絕不可妥協,唯有在子女發覺,發脾氣也不能實現自己的要求,他才會學曉不可對自己及別人要求過高,如此才不會使自己傷心或憎恨別人。更重要的,他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致於變成EQ過高,即情緒反應過劇。
      唯有關懷愛護加上正確管教,才可培育出健康有為的子女。


    <p><center>﹝全文完﹞</p>

    <br></br>


    文章來源: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family/kidedu004.htm </center>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言者個人意見,與 緣生術數研究社 立場無關
    目前頁面執行消耗時間: 250.00 毫秒 [Gzip: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