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您,訪客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論壇風格  使用說明  外掛程式   


>>> 歡迎會員提供對各類哲理與人生反思類之文章
緣生術數研究社【心靈雞湯】哲理與人生版 → 發表回覆

主題標題: 略談佛教的“孝”道觀
您目前的身份是: 訪客 ,要使用其他會員身份,請輸入會員名稱和密碼。未註冊訪客請輸入網名,密碼留空白。
請輸入您的會員名稱   您沒有註冊?
請輸入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
目前心情
  • 將放在文章的前面
  •             
                
                
    上傳附件或圖片 (最大容量 500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個附件,只需刪除內容中的相關 [UploadFile ...] 標籤即可) [刪除]
    內容 

    在此論壇中:

  • HTML  標籤: 可以使用
  • EMOTE 標籤: 禁止使用
  • LeoBBS 標籤: 可以使用
  • 貼圖標籤  : 允許
  • Flash 標籤 : 允許
  • 音樂標籤  : 允許
  • 文字大小  : 允許
  • 文章數標籤 : 允許
  • 積分標籤  : 允許
  • 保密標籤  : 允許
  • 允許使用表情符號轉換
  •          插入 Real 聲音/視訊檔 插入 WM 類聲音/視訊檔 點這裡查看 LeoBBS 論壇所有的專用標籤
      粗體字 斜體字 底線 置中 插入超連結 插入郵件地址 插入圖片 插入 Flash 動畫 插入聲音 插入代碼 插入引用 插入編號 飛行字 移動字 發光字 陰影字 插入表情代碼
     『 HTML 編輯器 』『 ASCII 字型產生器 』『 文字內容取代
     
      模式:使用說明 完全 基本  >> 複製到剪貼簿 | 查看長度 | 轉換剪貼簿超文字 <<
    點選表情圖即可在文章中加入相關的表情
     
    選項

    使用 LeoBBS 標籤?
    是否顯示您的簽名檔?
    有回覆時使用郵件通知您?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符號轉換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型樣式轉換?
    加密此文章,只對部分會員可見,會員威望至少需要
    出售此文章,只有付錢才可以查看,售價 緣幣

    請輸入右邊圖片的數字 * 一共是四個數字,如果看不清楚,請重新整理
        

    文章一覽:略談佛教的“孝”道觀 (新回覆在最前面,最多列出 6 個)  [列出所有回覆]
    mensch 發表於: 2008/11/04 04:38pm
    [這篇文章最後由mensch在 2008/11/04 04:40pm 第 1 次編輯]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孝道”一直被人們公認為是至高無上的傳統美德,然而佛教一傳入中國就遭到中國道儒學人的責難。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孝道”一直被人們公認為是至高無上的傳統美德,然而佛教一傳入中國就遭到中國道儒學人的責難。 如《牟子理惑論》中的沙門剃頭毀發、拋妻絕嗣、服飾違背等問題,至今也有一些人士喜歡如此地批評佛教,因為他們看到出家的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樣“敦倫盡分”。如《牟子理惑論》中的沙門剃頭毀發、拋妻絕嗣、服飾違背等問題,至今也有一些人士喜歡如此地批評佛教,因為他們看到出家的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樣“敦倫盡分” 。 他們在偏狹的家庭觀念及宗法思想下,認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為。他們在偏狹的家庭觀念及宗法思想下,認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為。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語),雖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直到今天卻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學者,批評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語),雖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直到今天卻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學者,批評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實,佛教不是反孝的,而是極端崇孝的。其實,佛教不是反孝的,而是極端崇孝的。 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所以說:“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又說:“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增一阿含卷十一》以供養父母准同一生補處的大菩薩。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所以說:“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又說:“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增一阿含卷十一》以供養父母準同一生補處的大菩薩。 佛陀曾經開示弟子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佛陀曾經開示弟子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

    追溯兩千多年前,佛陀成道後,建立了四方萬眾來歸的佛教,為報母恩親自上升忉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三月,演說《地藏菩薩本願經》。追溯兩千多年前,佛陀成道後,建立了四方萬眾來歸的佛教,為報母恩親自上升忉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三月,演說《地藏菩薩本願經》。 欲令一切眾生,悉皆圖報父母之恩,特為表彰地藏菩薩,往劫因救母故,廣發菩提之誓願,以作未來眾生,得出苦海之舟航。欲令一切眾生,悉皆圖報父母之恩,特為表彰地藏菩薩,往劫因救母故,廣發菩提之誓願,以作未來眾生,得出苦海之舟航。 其次,釋尊還在父親淨飯王逝世後親自扶棺送到墓地。其次,釋尊還在父親淨飯王逝世後親自扶棺送到墓地。

    佛典中《十善業道經》、《四十二章經》、《父母恩重難報經》、《未羅王經》、《增一阿含經》、《地獄經》、《薩婆多經》、《六度集經》、《孝子經》和《孟蘭盆經》等等都是講述佛教孝行的,教導佛教徒都要以“孝”為本。佛典中《十善業道經》、《四十二章經》、《父母恩重難報經》、《未羅王經》、《增一阿含經》、《地獄經》、《薩婆多經》、《六度集經》、《孝子經》和《孟蘭盆經》等等都是講述佛教孝行的,教導佛教徒都要以“孝”為本。 北宋時,時教大師契嵩在《輔教篇》中提出:五戒與五常異號而一體,“孝名為戒”、“孝為戒先”、“孝順至道之法”等觀點,從而確立了“孝”為核心的佛教倫理觀。北宋時,時教大師契嵩在《輔教篇》中提出:五戒與五常異號而一體,“孝名為戒”、“孝為戒先”、“孝順至道之法”等觀點,從而確立了“孝”為核心的佛教倫理觀。 《梵網經》中以孝為戒,不孝親則不足以言戒。 《梵網經》中以孝為戒,不孝親則不足以言戒。 《四十二章經》說:“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梵網經》雲:“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發這孝順之願,萬德以孝為本,自行以孝為先,沒有孝順,一切願都不成,在家孝順父母,出家孝順師長,在家無孝子,出家無高僧,孝順是至道之法。 《四十二章經》說:“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梵網經》雲:“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 ”發這孝順之願,萬德以孝為本,自行以孝為先,沒有孝順,一切願都不成,在家孝順父母,出家孝順師長,在家無孝子,出家無高僧,孝順是至道之法。

    《梵網經》又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孟蘭盆經》中說:“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孟蘭盆會,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既然一切眾生輾轉輪回,都曾做過我的父母,我們就要學習地藏菩薩要“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樣,佛教的孝道思想報恩主義,猶如《地藏經》中所言,地藏菩薩由孝自己的父母,而孝一切眾生的父母,由孝一切眾生的父母,而孝一切眾生,不單人類的眾生,而且遍及三途六道一切的眾生。 《梵網經》又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孟蘭盆經》中說:“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孟蘭盆會,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既然一切眾生輾轉輪迴,都曾做過我的父母,我們就要學習地藏菩薩要“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樣,佛教的孝道思想報恩主義,猶如《地藏經》中所言,地藏菩薩由孝自己的父母,而孝一切眾生的父母,由孝一切眾生的父母,而孝一切眾生,不單人類的眾生,而且遍及三途六道一切的眾生。 試想世間一切的宗教哲學,其不談孝道的暫且不提,其談孝道的,無論如何好法,都不能比得上佛法這種似浩海煙瀚、廣大無邊的孝道思想了。試想世間一切的宗教哲學,其不談孝道的暫且不提,其談孝道的,無論如何好法,都不能比得上佛法這種似浩海煙瀚、廣大無邊的孝道思想了。

    佛教的上報四恩,下濟三途,是把孝道觀與報恩思想聯繫在一起。佛教的上報四恩,下濟三途,是把孝道觀與報恩思想聯繫在一起。 報四恩——父母養育恩、師長教導恩、國王水土恩、眾生護助恩,是佛教弟子朝夕勤修的主要課題。報四恩——父母養育恩、師長教導恩、國王水土恩、眾生護助恩,是佛教弟子朝夕勤修的主要課題。 這報恩倫理的義理很廣泛,不光是自己的父母,還把一切人類與我有恩德的都包括在報恩的範圍內。這報恩倫理的義理很廣泛,不光是自己的父母,還把一切人類與我有恩德的都包括在報恩的範圍內。 佛教認為“孝出於善,而人人皆有善心。”“孝順至道之法”,把孝提到了至高的程度。佛教認為“孝出於善,而人人皆有善心。”“孝順至道之法”,把孝提到了至高的程度。 佛教是以聖人之德、聖人之道報答父母之恩,故謂純孝者也。佛教是以聖人之德、聖人之道報答父母之恩,故謂純孝者也。

    印光祖師曾經開示:“須知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當以大菩提心,隨順機宜而為宣說,及與救濟,於以契佛心而符已願,扇慈風而息殺業,將見禮讓興而干戈永息,風俗美而天下和平矣。”佛教認為,人在生死流轉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過去未來的無量生死之中,也有無量無數的父母。印光祖師曾經開示:“須知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當以大菩提心,隨順機宜而為宣說,及與救濟,於以契佛心而符已願,扇慈風而息殺業,將見禮讓興而乾戈永息,風俗美而天下和平矣。”佛教認為,人在生死流轉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過去未來的無量生死之中,也有無量無數的父母。 孝養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濟過去未來的父母,在菩薩眼中,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母。孝養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濟過去未來的父母,在菩薩眼中,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母。 所以我們佛教徒為廣度眾生等於孝敬父母,佛教是以現生的父母為主,而推及過去未來的三世父母,所以佛教對於廣度眾生,是報父母之恩的擴大,報眾生恩,是由對父母的“小孝”推及對眾生的“大孝”。所以我們佛教徒為廣度眾生等於孝敬父母,佛教是以現生的父母為主,而推及過去未來的三世父母,所以佛教對於廣度眾生,是報父母之恩的擴大,報眾生恩,是由對父母的“小孝”推及對眾生的“大孝”。

    人類的孝道思想和行孝的行為,應該是順乎天然的本性而來的,尤其是在文明之國、禮儀之邦的中國人,對於行孝的史跡,斑斑可考。人類的孝道思想和行孝的行為,應該是順乎天然的本性而來的,尤其是在文明之國、禮儀之邦的中國人,對於行孝的史蹟,斑斑可考。 孝道為人生建立的根本,所謂“人生在世父母始”。孝道為人生建立的根本,所謂“人生在世父母始”。 許多人誤會和尚出家不要父母,“無父無君”。許多人誤會和尚出家不要父母,“無父無君”。 蓮池大師說:“父母恩重,過於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度脫父母,超越苦海,轉生樂土,才算是永固徹底的孝。蓮池大師說:“父母恩重,過於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度脫父母,超越苦海,轉生樂土,才算是永固徹底的孝。 又佛教的孝道,亦可分三種來說:1、人天乘的孝道,注重孝養父母現生的福報;2、小乘人的孝道,度親脫離苦海;3、菩薩乘的孝,普度一切眾生(包括三世父母在內)離苦得樂,同成佛道。又佛教的孝道,亦可分三種來說:1、人天乘的孝道,注重孝養父母現生的福報;2、小乘人的孝道,度親脫離苦海;3、菩薩乘的孝,普度一切眾生(包括三世父母在內)離苦得樂,同成佛道。

    世間人的孝道,是狹義的、現世的、短視的、暫時的、不徹底的。世間人的孝道,是狹義的、現世的、短視的、暫時的、不徹底的。

    出世間人的孝道,是廣義的、三世的、遠矚的、永久的、徹底的。出世間人的孝道,是廣義的、三世的、遠矚的、永久的、徹底的。

    正所謂“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為孝。”正所謂“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為孝。”

    我等佛子,為專心清淨,成就道業,故暫時辭親學道,非拋棄父母等不顧,亦非絕滅倫常之情理。我等佛子,為專心清淨,成就道業,故暫時辭親學道,非拋棄父母等不顧,亦非絕滅倫常之情理。 試再一論世間孝行與出世孝行之暫時性與永久性,徹底與不徹底,就可知道佛教的人生倫理,才是人生最最高尚的倫理。試再一論世間孝行與出世孝行之暫時性與永久性,徹底與不徹底,就可知道佛教的人生倫理,才是人生最最高尚的倫理。


    http://www.zgfxy.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6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言者個人意見,與 緣生術數研究社 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