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您,訪客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論壇風格  使用說明  外掛程式   


>>> 提供會員交流電腦知識及應用之場所
緣生術數研究社【潮流特區】電子資訊版 → 引用回覆文章

主題標題: 【奮鬥故事】屋邨尖子創傳奇獲320萬赴美讀博士
您目前的身份是: 訪客 ,要使用其他會員身份,請輸入會員名稱和密碼。未註冊訪客請輸入網名,密碼留空白。
請輸入您的會員名稱   您沒有註冊?
請輸入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
目前心情
  • 將放在文章的前面
  •             
                
                
    上傳附件或圖片 (最大容量 500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個附件,只需刪除內容中的相關 [UploadFile ...] 標籤即可) [刪除]
    內容 

    在此論壇中:

  • HTML  標籤: 可以使用
  • EMOTE 標籤: 禁止使用
  • LeoBBS 標籤: 可以使用
  • 貼圖標籤  : 允許
  • Flash 標籤 : 允許
  • 音樂標籤  : 允許
  • 文字大小  : 允許
  • 文章數標籤 : 允許
  • 積分標籤  : 允許
  • 保密標籤  : 允許
  • 允許使用表情符號轉換
  •          插入 Real 聲音/視訊檔 插入 WM 類聲音/視訊檔 點這裡查看 LeoBBS 論壇所有的專用標籤
      粗體字 斜體字 底線 置中 插入超連結 插入郵件地址 插入圖片 插入 Flash 動畫 插入聲音 插入代碼 插入引用 插入編號 飛行字 移動字 發光字 陰影字 插入表情代碼
     『 HTML 編輯器 』『 ASCII 字型產生器 』『 文字內容取代
     
      模式:使用說明 完全 基本  >> 複製到剪貼簿 | 查看長度 | 轉換剪貼簿超文字 <<
    點選表情圖即可在文章中加入相關的表情
     
    選項

    使用 LeoBBS 標籤?
    是否顯示您的簽名檔?
    有回覆時使用郵件通知您?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符號轉換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型樣式轉換?
    加密此文章,只對部分會員可見,會員威望至少需要
    出售此文章,只有付錢才可以查看,售價 緣幣

    請輸入右邊圖片的數字 * 一共是四個數字,如果看不清楚,請重新整理
        

    文章一覽:【奮鬥故事】屋邨尖子創傳奇獲320萬赴美讀博士 (新回覆在最前面,最多列出 6 個)  [列出所有回覆]
    德吉千瀚 發表於: 2009/07/28 08:00pm
    <b>
    奧數港隊 勇奪佳績

    </b>


    <BR>




    【本報訊】代表香港參加第五十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六名中學生,勇奪一金、兩銀及兩銅,為港隊製造近三年來最佳成績。其中,銀牌得主林楚皓,小學時的數學成績並不太理想,自中二參加全港數學比賽並奪得優異獎後,才驚覺自己的數學天分,經努力練習下終獲佳績。
    <BR><BR>
    <b>每日十小時狂做練習</b><BR>
    金牌得主為皇仁書院的中五學生程德永,他曾於今年一月舉行的二○○九中國數學奧林匹克賽事中獲得一面銀牌。他接受電話訪問時表示,自中學開始發現自己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於升讀中三時獲挑選參加「特別資優學生培育支援計劃」,他希望會考放榜後可於原校升讀中六,將來大學讀數學系。
    <BR><BR>
    銀牌得主分別是拔萃男書院中五學生熊家健及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中七學生林楚皓。高考取得2A3B的林楚皓接受電話訪問時表示,小學時的數學成績不太理想,自中二參加全港數學比賽奪得優異獎後,才自覺擁有數學天分,對數學漸生興趣,「考完高考之後,花咗一個月時間準備應付數學奧林匹克,每日花十小時不斷做數學練習」。
    <BR><BR>
    至於銅牌得主,則是來自喇沙書院的中五學生鍾秉毅及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的中六學生吳藝峰。



    <BR><BR>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代表香港參加第五十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中學生取得佳績。

    <BR><BR><BR>



    文章刊登日期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BR><BR>


    資料來源<BR>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090724/00176_006.html

     
    德吉千瀚 發表於: 2009/07/28 07:57pm

    <b>
    屋邨尖子創傳奇獲320萬赴美讀博士

    </b>


    <BR>



    不屈不撓、向理想奮鬥,成就又一個體現香港精神的勵志故事。物理尖子張嘉禧曾不惜在中六輟學集中精神備戰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勇奪銀牌後獲科技大學物理系破格錄取,當不少學生在吃喝玩樂之際,他卻過着天天「捱麵包」的日子,完成碩士課程後,日前獲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以三百廿萬元獎學金羅致,屋邨窮小子變成準博士生,向物理研究之路邁進,自強不息的精神值得莘莘學子借鏡。
    <BR><BR><BR>
    張嘉禧在○三年會考考獲3A成績,但中文科卻「肥佬」,相反對物理科卻深感興趣,希望能在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測試實力,由於賽事只限中六學生參與,本已升讀中七的嘉禧,不惜毅然轉校留班重讀中六,甚至於比賽前三個月退學,全副精神備戰,回想當時這個冒險決定,嘉禧謂:「要o係比賽前學識大學層次o既o野,要好多時間自學先可以追上進度。」雙親對兒子的種種決定,皆全力支持,一切只為能成全愛兒追逐理想。
    <BR><BR><BR>
    科大前十名畢業<BR><BR>
    經過三個月的密集式訓練,嘉禧不負眾望為香港取得一面銀牌,出眾表現更獲科大物理系青睞,破格錄取,嘉禧踏入大學門檻後,並無鬆懈下來,依舊積極學習,豈料家庭經濟卻在此時陷入困境,「爸爸做倉務員,媽媽本來要做三份工幫補家計,但突然一齊失業。」
    <BR><BR><BR>
    身為家中獨子的嘉禧,不禁為家庭經濟憂心,雖然他獲全額獎學金資助,但每天仍「死慳死抵」,以一個麵包充當午餐,每月開支僅為數百元;他曾到美國交流一學期,機票、學費、生活費全獲資助,整個學期只用了五百元,「其他同學去到o個邊都會去旅行,我唔捨得亂使錢。」苦學下以全大學首十名的佳績於科大畢業。
    <BR><BR><BR>

    30萬積蓄留父母<BR><BR>
    兒子如此生性,嘉禧的父母亦深感安慰,經常叮囑嘉禧專心學習,不要為家中瑣事操心,張母日前獲悉兒子可負笈海外,朝着理想的物理研究之路進發,兩母子即時相擁而哭。嘉禧將在下月赴美,臨行前把多年來節衣縮食省下來的獎學金及兼職收入合共三十萬元交給父母「傍身」,「讀博士要六年,要留番個錢畀爸爸媽媽」,希望學成歸來,能在大學進行教學及研究工作,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和無限量支持。
    <BR><BR><BR>
    與嘉禧一樣在國際物理奧林匹克嶄露頭角的徐樂文,亦獲獎學金到加拿大進修。科大理學院副院長吳大琪表示,張嘉禧為大學首批破格取錄的「非一般尖子」,在金融海嘯、外國大學獎學金「縮水」下仍獲全免學費資助攻讀博士課程,實屬難得,科大會繼續發展資優生教育,現時有不少學生參加資優課程,最年輕的只有十歲,相信未來本港的科研及學術水平有望進一步提升。



    <BR><BR>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張嘉禧(右)和徐樂文(左)答謝吳大琪教授(中)的教導,令他們的學業更上層樓。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張嘉禧去年科大畢業時,與母親在科大校園留影。
    <BR><BR><BR>



    <b>鑽研物理 自學鋼琴結他</b><BR><BR>

    【本報訊】礙於家庭經濟問題,自小已對叮叮噹噹琴音着迷的張嘉禧,要放棄學琴念頭,但他在家中自學,直至升讀大學獲獎學金資助生活費後,才做「超齡」學生正式聘請鋼琴導師,直言要追回以往失去的興趣。

    嘉禧在小學時,已對彈奏鋼琴有濃厚興趣,「小學成日叫媽咪買部鋼琴畀我,但屋企無多餘錢,直到中五先買到。」但學琴費用高昂,每月至少需逾千元,嘉禧明白捉襟見肘的父母不能負擔,惟有在家自學,直至升讀大學才能支付學琴費用,經過一番苦練,現時可彈奏不少古典樂章。

    嘉禧自言,小時候無機會發展音樂方面的興趣,或多或少都有點遺憾,現在經濟環境許可下,希望可追回失去的光陰及機會,「除左學彈琴,我仲識彈古典結他」。現時除了鑽研物理學,他有空餘時間便會練琴自娛,並為教會演奏詩歌。

    不少低下階層的學生同樣面對生活困境,身為過來人,嘉禧希望可助他們一臂之力,他謂:「好多學生都有天分、夢想,希望幫到佢地突破難關」,已為大學碩士的他,仍以每小時八十元為預科生補習,「好多時仲免費補多一倍時間,實際得四十蚊一個鐘。」該學生在他教導下,高考考獲2A1B佳績。
    <BR><BR><BR>




    文章刊登日期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BR><BR>


    資料來源<BR>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090724/00176_004.html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言者個人意見,與 緣生術數研究社 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