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mensch
-- 發表時間: 2004/11/01 10:15pm
中國人的飲食智慧,原來不少是二千年來道家相傳的養生知識。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民間已經開始流傳種種關於飲食和食德的經驗,後來歷代修行的高人吸收了佛教和醫家的內容,發展成為一套美妙的生活方式。 近年西方醫學、營養學、心理學的研究,逐漸證明我們祖先的教訓指引,確有自然科學的根據。如果我們活學活用,生命一定更豐盛更幸福,活力充沛,百病不侵。 例如以下5種原則: 素食 「人能不殺,則性慈而善念舉;茹素,則心清而腸胃厚,無嗔無貪,罔不由此。」(明•高濂《遵生八箋》)「人久御肥甘炮炙之味,不獨令腸胃受傷,亦令人心氣昏濁。每三日一齋素,可以養生,可以養心。」(明•莫是龍《筆塵》) 口味清淡 「夫菜,氣薄而味淡,且不醬不鹽不油也,乃造化本然性真物耳。」(明•馮汝弼《佑山雜說》)「瓜果不時,禽獸自死,及生鮮煎●之物,及夫油●難消,粉粥冷淘之類,皆能生痰動火,●瘍症癖,並不宜食。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多則隨其臟腑,各有所損。(明•吳正倫《養生類要前集》) 晚餐少吃 「午前為生氣,午後為死氣。釋氏有過午不食之說,避死氣也。《內經》曰:『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陰氣虛。』故早飯可飽,午後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虛。」(清•曹庭棟《老老恆言》) 多食粥 「《梁溪漫志》載張文潛《粥記》:『……妙齋和尚說,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渴。益能暢胃氣,生津液也。』」(清•梁章鉅《退庵隨筆》)「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甌,能推陳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細。」(清•曹庭棟《老老恆言》) 飯後休息 「養生之道,不宜食後便臥,及終日穩坐,皆能凝結氣血,久則損壽。食後常以手摩腹數百遍,仰面呵氣數百口,趑趄緩行數百步,謂之消食。……食飽,不得速步走焉,登高涉險,恐氣滿而激,致傷臟腑。」(明•吳正倫《養生類要前集》) http://www.simonchau.hk/Chinese_B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