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mensch
[這篇文章最後由mensch在 2004/11/06 11:16am 第 1 次編輯]
-- 作者: liangs
quote/
-- 作者: mms 很好的说出了吃饭应该有的程序哦,不过,现在又有几个人作的到了?
-- 作者: mensch 「吃飯還不簡單,把飯放進嘴巴就是了。」 一般人大概都覺得是如此的簡單,每個人從小到大不知道吃過多少次飯,可是認真想過怎樣吃的人不會太多。 吃的藝術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學好怎樣吃飯,長大後可以想像他或她的吃相:拿筷子可能只用二根或三根手指,或者五根手指一齊抓。飯菜送進嘴巴裡沒有錯,但可能三三兩兩掉落桌上,甚至地上;嘴巴周邊或衣服上可能黏了飯粒菜片,如果用衣袖一擦,袖口就油漬一片;有一些用紙巾擦嘴巴及手,就會看到一張又一張的使用,用後揉成一團與菜餚飯碗一起堆放;一邊吃飯一邊聊天說話,滿口飯菜口齒就含糊不清;有喜歡的菜式,就有人吃到口沫橫飛,嚼聲大作,不顧他人;時常吃得太飽,沒有節制、又缺乏運動,就成了個大胖子;有時只挑選喜歡吃的,不喜歡的就剩一大堆,養成偏食的習慣,而營養不均;有時急於辦事、狼吞虎嚥一番,易致消化不良,傷了腸胃;有時太過任性,拿了太多的食物,剩一堆飯菜在碗盤裡,就放下筷子離開;有些人吃過飯後,桌上一片杯盤狼藉,不會把碗盤放整齊,更不會動手清洗……,這樣的人時常見到,不一定是窮人家小孩沒人教導而如此,有錢人的小孩也會一樣難看、浪費。 以前農業社會大家庭制度,小孩子吃飯就算沒有父母教導,祖父母或者叔嬸姑姨都會代勞指點,這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一定不會漏掉。自從工商社會發展,小家庭盛行,大家庭制度瓦解,小孩子就不容易學會好好吃飯。同是工商業盛行的歐美西方國家,重視家教的社會,都會強調「餐桌禮儀」。餐桌禮儀表面上好像是一大堆規矩,但每個規矩都有其背後的道理。中國傳統社會也有所謂規矩,有些規矩可能只見形式,多想一想仍然是有道理的,這些道理因不同的考慮而有不同的方向,如為了健康、衛生、環保、簡樸、惜福、修行……等等,而且各有重點。 吃的提升 吃是動物的基本生存本能,因飢餓才去找吃的東西,飽了就停止。每種動物都有一定的吃的習慣,唯有人除了飢餓吃之外,也因慾望而吃,看見美味就想吃,所謂流口水,超過本來的需要。人因慾望驅使,吃各式各樣的食物,不像其他動物那樣簡單,相同的種類吃一輩子。人並且用各種花樣烹調,美其名曰烹飪藝術,有中西菜式,南北口味,只有過簡樸生活的人及修行人才回歸簡單。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食譜,烹飪的方法,普通人只知道按照作料斤兩,酸甜鹹辣,烹調步驟去製作,這是製作食物的知識,很少人能有創意去變化做出藝術美感的食物,更少人用心去思考,在吃的過程中如何使人的行為靈性提升。這就不單是關心人吃甚麼,而進一步關心人如何吃了。「你會吃飯嗎?」問的就是這個問題。 吃的修行 一般人有千奇百樣的吃相,販夫走卒、公侯將相各有不同,軍人的食相比較嚴謹,紀律、整齊、快捷、緊張,因為隨時要準備作戰。修道人的食相即溫文、儒雅、緩慢、安祥,一舉一動是在修行。不同人種,不同文化的人,也有不同的吃相。怎樣吃,實在不是簡單的事,需要有心的體驗,當然這也是見人見智的,我只是分享一些我的反省與心得。(未完,下期待續) □ 區紀復 (原載《鹽寮淨土》)
-- 作者: mensch
——吃出靈性高境界的智慧 食物另有一種瑜伽分類法,即悅性、變性、惰性、悅性食物使人健康愉悅,例如果、菜、穀、豆、瓜、芽等;變性食物使人趨向不安、激動,如咖啡、濃茶、可可、調味料等;惰性食物即使人怠惰粗魯,耐力、抵抗力、生命力都低弱,如肉、魚、蛋、菇、蔥、蒜,菸、酒、麻醉品等。 食物還有適時適地的問題,人生活於不同的地域、環境與季節,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麵,夏天吃西瓜,冬天吃橘子,這是順其自然的事。可是現在經濟發展,很多人有錢了,加上交通便利,農業技術改進,我們就能吃到美國的蘋果,以色列的橘子,新疆的葡萄,泰國的榴槤,還有冬天的西瓜,這對身體性情會有甚麼影響不知道,但總是不自然的做法。 食物的烹調有南北中西方法,坊間食譜無數,大抵不離生、拌、蒸、煮、燙、煎、炒、炸、烤、燻、滷、醃、釀……等過程,不過為了保存食物的新鮮,營養不被破壞或改變,而且注意人身體的健康不被變質的成份傷害,即需要有所取捨,前面幾項:生、拌、蒸、煮、燙、水炒是現代著重健康營養的人喜愛樂用的。食物調製要少油少鹽少糖少調味,不然口舌味覺就會漸被麻木,瓜菜的原味就不易品嚐得到,只是吃調味品而已。 —— 吃:先調心 —— 人在肚子感覺餓的時候吃,才是最自然最健康的,不必習慣性地在固定的時間吃,更不要看見別人在吃就吃。飯菜煮好上桌了,不要拿起筷子就猛吃,先要喜悅感恩,然後耐心地安靜地欣賞一下食物,觀其色、看其形、嗅其香、嚐其味,於是就會胃口大開,垂涎欲滴,腸胃舒暢,全身感動,這是一個眼、鼻、口、心的整合過程。食物進入口舌牙齒內,要細嚼慢嚥,飯粒菜餚最好咬磨到由固體變成了液體才吞下,腸胃會非常滿意的接受。這時還可以放下碗筷,放鬆全身,甚至閉目專心,體味食物經由牙齒、舌頭,經過喉嚨、食道,以至胃、腸的流程,而與食物融為一體,感受身體接受食物的滋養而健康茁壯。 人的消化系統由口腔開始,經食道、胃、腸,不同部份有不同的消化功能,不同部位又有不同的吸收功能,食物進入消化系統,也因被消化被吸收的地方有別,因此吃東西的先後就要注意了,容易被消化與吸收的先吃,難被消化吸收的後吃。水果是最易消化與吸收的,所以要先吃,更好是飯前半小時或一小時,被消化吸收了才吃別的東西。飯前喝點湯有助濕潤口舌喉嚨,引起唾液及胃酸的分泌。蔬菜也是容易消化的,可以接著吃。澱粉需要先經唾液鹼性消化,再由胃的酸性消化,所以米飯在口中要盡量多咀嚼才吞下肚。蛋白質及脂肪類食物需要胃酸慢慢消化,所以最後才吃,讓它們在胃裡慢慢磨研。如果各種食物不管先後,全倒進肚子裡(這就是一般人的吃法),我們的消化系統各部門就會有一場混亂,多花了很多時間在分工找尋食物對象及在消化上,而且可能不完全消化與吸收,這實在是苦了自己的五臟廟。年輕的時候無所謂,老年的時候後果就會出現了。上面所述並非我的發明,而是最近注意飲食的專家研究所發現的,我覺得有道理,而且也嚐到那種樂趣,因此就奉行。 中國有句俗語:「飯後果」,根據前面的理論,這就不對了。飯後果的原意是果有酸可以幫助消化,可是當胃裡裝滿了各種食物,而在努力分泌強力的胃酸,還加溫來攪拌消化食物時,把水果放進來,在強酸高溫(最少37℃)中,水果雖被消化了,但容易腐爛發臭,又停留在胃部,因為胃裡滿是食物碎泥漿擋住,食物無法進入十二指腸及小腸臭氣只好往上衝,於是就造成打嗝難受。這是不難想像的,如果一片西瓜在大熱天37度,再加上一些酸汁,它會很快就壞掉而冒泡。「飯後一杯茶」也是不好的,茶是鹼性,會中和胃酸的作用。飯後喝冰水更是不要得,胃裡正在高熱消化食物的時候,冰水下去會使胃突然冷卻而收縮抽筋,這實在是與胃過不去的。 —— 吃:講修養 —— -------------------------------------------------------------------------------- 吃飯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要把它太簡化而忽略了,我經過多年的注意、觀察、反省,覺得一個人的性格真是可以由吃飯的過程中塑造出來的。就是吃飯時要靜、要慢、要專心、要體味、要整齊、要惜福、要感恩……,這就是一種無形的修行。一個小孩子從小就學好如何吃飯,等他長大後,就會成為一個有較良好的性格與生活習慣的成熟人。做父母、師長的當然首先要懂得這些,而且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才會正確的教育下一代。 我多麼希望公民教育,或者生命教育裡有「吃飯」這一課呢。 □ 區紀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