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dddada 「奇技淫巧」反倒影響一生
歷史的發展既有一定的偶然性,亦有一定的必然性,連番遭遇外敵侵擾的滿清皇朝,最終同意「放下身段」,走上自強自救的道路,甚至接納美國耶魯大學首位華人畢業生容閎的建議,派出「幼童」赴美,接觸西學,希望藉此強國強兵,抵抗外敵。至於正在中央書院唸書的周壽臣,則在機緣巧合之下獲容閎賞識,選為120名「大清留美幼童」中的其中一員,年僅13歲便登上了前往美國的遠洋輪船,負笈西洋,希望「讀書救國」。 可是,這次被李鴻章形容為「中國創始之舉、古來未有之事」的留學計劃,竟因保守勢力的諸多阻撓而「爛尾收場」,而「深染洋習、舉止洋化」的「幼童」,回國後又因「懂洋文、熟洋技」的緣故而先後被派到不同崗位上。主修「語言文字」的周壽臣在機緣巧合之下被調配到朝鮮,與其他「留美幼童」如唐紹儀、梁如浩、蔡紹基等人共謀共事,合力籌劃設立海關事務。 作為滿清藩屬,十九、二十世紀的朝鮮同樣「命途多舛」,既有西方列強的虎視眈眈,亦有島國日本的伺機吞併。在這樣一個風雲色變的環境下,周壽臣等「留美幼童」既要協助總管朝鮮事務的袁世凱約束日本的野心,亦要平衡列強的爭奪,彷彿置身於多股交侵競奪的政治漩渦之中。雖然朝鮮的內部事務可以安然撫伏,但日本的侵略則無法抑制,最後甚至引發了中日之間的甲午戰爭。 晉身議員地位一時無兩
歷史的發展規律並非個人意願所能轉移,腐敗的滿清皇朝最終雖然遭到洶湧湃澎的革命洪流所吞噬,但國家並沒有因此而繁榮昌盛,人民亦沒有因此而安居樂業。或者是對時局紊亂感到失望,年過半百的周壽臣並沒有像其他「幼童」般捲入新舊政權、不同勢力的另一場糾纏不清的政治鬥爭之中,而是選擇悄然而退,告老還鄉,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香港。 由於個人既有放洋美國的留學背景,操流利中、英文,又有豐富行政及管理經驗,更具備穿梭不同政治勢力的人脈關係,周壽臣不但成為香港商界爭相招攬的生意合作夥伴,連港英殖民地政府也認定他是「精英吸納」的理想對象,不但先後委任他為潔淨局(即後來的市政局)及定例局(即後來的立法局)議員,還冊封他為爵士,並打破過往的禁忌,任命他為殖民地政府權力核心──議政局(即後來的行政局)的議員,地位可謂一時無兩。 憑著個人卓越的才幹,周壽臣曾經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層面上為港英政府及香港社會出謀獻策、奔走西東,並因貢獻卓著而贏得各方的認同和讚許。今日,周壽臣雖然離世已經接近半個世紀,但壽臣山、壽山村、壽臣劇院以及其生前風趣幽默的舉止,則仍然經常被人們提及,可見「人死留名」的傳統智慧應驗不爽。 總結周壽臣幾經波折、歷盡風雨的百歲人生,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到近代中國起伏跌宕、波譎雲詭的歷史發展軌跡,另方面則可感受到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貫通東西、聚合華洋的樞紐位置,至於生於香港、肄業美國、任職滿清、服務港英的事跡,以及那種亦政亦商、宜中宜西的背景,多少又讓人看到一個十分典型的「香港故事」。要結合當時波濤洶湧的歷史背景,將周壽臣的一生準確無誤、不偏不倚地勾勒出來,絕對不是易事。面對這項挑戰,我們多次碰到困難和障礙,亦想到放棄。幸好,在各界友好的協助和支持下,我們最終還是完成了這樁心願。
-- 作者: dddada 尋找周壽臣 走訪本地周老點滴 周壽臣1861年出生於香港島黃竹坑新圍村,當時是香港開埠二十年後。在機緣巧合下,他獲美國耶魯大學首位華人畢業生容閎賞識,成為120名「大清留美幼童」中的其中一員;經過在上海的短期培訓後,踏上放洋美國留學之路,亦為他展開了曲折傳奇、璀燦輝煌的一生。隨著《香港大老周壽臣》一書的誕生,周壽臣長子周日光的後人早前與本地傳媒會面詳談,一起走訪本地的周老點滴,細味他昔日的珍貴片段。 為「尋找周壽臣」訪古遊揭開序幕的,是位於香港仔壽山村41號的松壽居舊址。周壽臣之孫周振威說:「由於祖父曾於中國做官,他回港後所建的房子乃是中國式的,擁有紅牆綠瓦。我們四兄弟在這兒往了十年,從1931至1941年。我與祖父相處了共十年,在記憶中,他和藹可親,喜愛花草,家中有三位花王。」周振威口中的「四兄弟」,就是周日光的四名兒子:周振文、周振方、周振榮,還有他自己。當日出席訪古遊的周壽臣後人,包括周振威伉儷、周振榮伉儷、周振文伉儷及兒子周啟承;而與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鄭宏泰博士合撰《香港大老周壽臣》的周振威,當日最為廣大傳媒的擁戴。 「壽臣山」命名
來到新圍村祖屋,現居這兒的是周振文伉儷;周振文表示,他們曾把祖屋租了給古天龍。「我曾問古天龍,這祖屋牆上掛茪@些遺照,住在當中可會感到害怕?但他說不怕,向這些老人家誠心上香,還可得到他們庇佑呢!而我當然亦不會害怕,他們是我的太公太婆。」這樓高兩層的祖屋約千六呎,以清新簡潔的白色為主,配以典雅的中式家具;它們都是從松壽居那兒搬過來,屬於30年代的出產。 猴子往事
一字記之曰「忍」
:em09: :em09: :em09:
-- 作者: dddada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周振威兄與鄭宏泰博士合著的《香港大老--周壽臣》。封面那幀周爵士短髮、短鬍,胸前掛著勛章的慈祥長者照片,令人肅然起敬。 周振威兄是周壽臣爵士的孫,定居美國五十多年,大發宏願把祖父事跡集書出版,贈我一冊。 昔日,港人尊稱德高望重的人為「大老(音魯)者」。戰前,本港有兩位「大老者」,一位是何東爵士,一位是周壽臣爵士。 周壽臣爵士的「臣」字,香港人習慣讀上聲。 壽伯是位傳奇人物,1861年,出生於港島黃竹坑(新圍)村,十一歲入讀中央書院(今之皇仁書院)。1871年(同治十年),清廷大辦洋務,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兩江總督曾國藩與直隸總督李鴻章奏請﹕「……似宜亟選聰穎子弟攜往外國肄業,實力講求,以仰副我皇上徐圖自強之至意。」派遣幼童赴美求學。 奏章獲朝廷批准,由1854年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首名中國留學生容閎,出任翰林學士陳蘭彬的副手,主持「大清幼童出洋肄業局」工作,選派120名,不分滿漢的幼童往美國求學。 廣東地處沿海,與外國接觸較諸內陸省份為早,因而,選派的留學幼童中,以廣東人居多。當時,香港雖已割讓給英國,容閎仍在香港甄選聰穎的中國幼童赴美求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