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緣生
[這篇文章最後由緣生在 2008/08/22 06:21pm 第 1 次編輯]
橋山,山勢拱起,腳下有沮水河,源自西北子午嶺的沮水源關,繞陵而過向東南,注入洛水河。它使橋山三面環水,形成玉帶繞金城之局。黃帝陵深藏於橋山古柏叢之中,居於海拔九百多米的橋山龍脈之上。北有龍灣,西有鳳嶺。古今圖書集成記載﹔中部縣鳳嶺,在城西廓外,世傳軒轅戳嶰谷竹成律呂,鳳鳴於此。東西方三面地勢高聳,東南方向地域開揚,視野廣闊。其周圍眾山拱嚏A沮水環抱,群山參差重疊,東西相稱,山山回首,此乃不可多得的奇局。 橋山龍脈來自崑崙山,龍尾起自石山村的龍尾灣,龍脊於橋山半腰呈波浪狀,忽隱忽現向上直上黃帝陵後,自西往東盤繞六周,凌空陡數十丈而成峰,海拔約一千米,即盤龍崗。它是橋山的最高點,亦是龍頭之所在。前面似昂首向天,下頜沿地面北高南低略傾斜而向前伸出約二百米,前頜寬約五十五米,中頜東西各距黃陵約三十八米頜掌寬九十米。龍口大張,漢武仙台京猶如龍舌卷曲向上,舌長約一百二十五米,寬約三十米。黃帝陵高三點六米,周長四十八米、北有五谷六峰,南有七溝,其地理位置巧處龍舌中心,恰似龍口所含珍珠,其一半外露於天,一半掩埋黃土之中,即“龍珠在頜”。“珠”在龍首之口的佈局。以上就是高先生給我其中一部份的資料。我心中覺得非常奇怪,因為古書有云﹕抬頭咫尺巍獉_,不分元運也成凶。為何陵前有如此高山呢?於是便決心再深入研究。
黃帝陵的正穴在盤龍崗之正南,碑文寫著「龍山馭龍」,碑前建築了一個八角亭,像徵八卦,莊嚴肅穆,亭中豎立起另一碑寫著「黃帝陵」給人們參拜。亭前有兩個矩形四腳香爐,平時人們會用紅蠟蠋及香在此供奉。兩旁放了兩個圓形三腳鼎,甚有氣勢。筆者也入鄉隨俗,向黃帝陵拜祭一翻後,祈求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再細心向周圍細察。發覺明堂實在不小,但前朝訪仙台真有巍峨之勢。古人定案山之高度,以齊眉應心為標準,如果訪仙台的高度能底一些,即將龍舌放底一點,便能盡收前朝沮水河之水,古人以水為財,這樣我們國家的財運會否更上一層樓呢! 在黃帝陵左邊向後繞道約數分鐘,便到了高仰「龍頭」(盤龍崗)。其兩側各有一棵軀幹剛勁有力的無葉古柏,其狀酷似龍角。左邊一棵高7.4米,右邊一棵約高9米,樹肌呈螺旋狀,其紋猶如龍蜊魋間A人稱龍角柏。在其周圍的其他古柏皆枝葉茂盛,唯獨它沒有葉,但千年不朽,活像化石,永留人間。盤龍崗的中央建造了一座觀景台,登台四看,玉仙山的神龜,鳳凰山的鳳凰,栩栩如生,活現眼前,真有無限風光盡收眼底之勢。 返回平地,心情比較平伏時,心中突然一震。盤龍崗是黃帝陵的穴星,也為龍的頭部,龍的大腦所在,如此建了一座台,龍氣也被鎮壓著,這樣我們祖國的龍氣會不會因而受損呢?回程的時間已經到了,在旅遊車上,心裡總是盤旋著兩個問題,其一是訪仙台底一點﹔其二是盤龍崗上沒有這個觀光台,我們的國運是不是可以再上一層樓呢!此時真想立刻與國家的領導們和有識之士們再深入去探討這一些我自己不能解答的問題。 資料來源:http://www.lava-lava.com/topic/show/5819
-- 作者: 緣生
[UploadFile=B6C0ABD2B3AE_1219482256.jpg]
-- 作者: 緣生
[這篇文章最後由緣生在 2008/08/23 05:10pm 第 1 次編輯] [UploadFile=B6C0ABD2B3AE1_1219482633.jpg] [UploadFile=B6C0ABD2B3AE2_1219482555.jpg]
-- 作者: 緣生 [UploadFile=B6C0ABD2B3AE2_1221286389.jpg]
-- 作者: 緣生 [UploadFile=B6C0ABD2B3AE2_1221286476.jpg]
-- 作者: 緣生 黃帝與黃帝陵
中華開國五千年, 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他十五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部落猷長”,三十七歲登上天子位 。軒轅黃帝,一生歷經52戰,降服了炎帝 ,誅殺了蚩尤 ,結束了遠古戰爭,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並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由於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後世都尊稱軒轅黃帝為“文明之祖”、 “人文初祖”。 黃帝死後,群民選擇了“橋山之巔” ,將他深深埋進黃土堙A希望“黃帝靈魂升天,精神永遠常在”。歷代的帝王將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謁,這就是今天海內外中華兒女拜謁的中華第一陵───黃帝陵。
1 、黃帝生平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 ,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時間是農曆的二月初二。從此,就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吉祥之說。黃土高原,坦蕩渾樸,博大雄沉,山豐土厚,土色呈黃。黃乃地之正色,象徵著吉祥喜慶,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萬物之本,軒轅以土德稱王。故軒轅號曰黃帝。古文獻記載有三皇五帝,黃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後期,黃帝于亂世起兵,以德號召天下,戰敗炎帝于阪泉,代炎帝為天子,後又戰勝蚩尤于涿鹿之野,結束了遠古戰爭,統一了中華民族,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歷史上的唐堯、虞舜以及夏、商、週三代帝王均為黃帝後裔,所以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2 、軒轅黃帝與中華文化 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我國古史時期的衣 、食、住、行、農、工、礦、商、貨幣、文字、圖畫,弓箭、音樂、醫藥、婚姻、喪葬、歷數、陰陽五行、傘、鏡的創造發明,均始於黃帝時代,這些都是"文明"的重要標誌。而重文明的傳統發展到西周時代,就產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論,把"文明"作為一種美德。黃帝時期產生的重創造、重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黃帝以後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並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今天我們要發揚這些優良傳統,加強炎黃子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黃帝與中華民族精神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一面旗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第一個奠基人 。黃帝時代,解決了人類衣,食,住、行問題,諸如製衣冠,造舟車,創文字,教蠶桑,種五穀等,使人們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黃帝時代的偉大功德,結晶成了黃帝精神,黃帝精神體現了方面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創造”,“奉獻”,“團結”,這是黃帝時代寶貴精神的結晶,是促進人類進步發展的偉大精神精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億萬黃帝子孫的“傳家寶”。也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才創造出如“天下為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信條。這些都是永遠激勵我們中華民族前進的中國精神,它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規範我們言行的總則,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黃帝陵廟 1、 歷史沿革 中華民族祭祀黃帝陵廟的活動,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開始了。從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們與學生對話語錄中,已經得到證實。據《呂氏春秋·安葬篇》、《七國考》、《山海經》這些古史書籍記載:“墓設陵園”在秦代開始形成一種制度。黃帝陵園最早建於秦代。秦統一六國後,又規定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墳都稱作“墓”。漢代又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劉邦建立大漢後,漢朝初期就在橋山西麓建起“軒轅廟”。唐代宗大歷五年至大歷七年,對軒轅廟進行了歷時二年重修擴建,並栽植柏樹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開寶二年,因沮河水連年侵蝕,橋山西麓經常發生崖塌水崩,威脅廟院存亡,地方官員上書朝庭,宋太祖趙匡胤降旨,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移橋山東麓黃帝行宮。這就是當今人們前來拜謁的軒轅廟。在之後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後直至當今,都對黃帝陵廟進行過多次修繕和擴建,我們現在看到的黃帝陵廟的規模和範圍。已遠遠超過歷代。 千百年來流傳在當地民謠說: 2 、現狀 黃帝崩,葬橋山,橋山位於陜西省黃陵縣城北約一公里處,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鬱蔥蔥。軒轅黃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橋山巔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晼A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置紅棖艣@,東南側面為欞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陵園區內地鋪著磚。顯得古樸典雅。陵前正南,陵園圍晱H外是土築高臺,即“漢武仙臺”。《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臺,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臺高20余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臺石階及雲板,護欄等。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廣場北端為軒轅橋,寬8·6、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石梁121根,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全橋均採用花岩石料砌成。顯得粗獷古樸。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面為印池,佔地約300余畝。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印池四週綠樹成蔭,形成優美的空間環境。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臺階,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岩(倣漢代木)建築。顯得格外莊嚴雄偉。入廟院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軒轅手植柏。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此柏高19米,樹榦下圍10米,中圍6米,上圍2米,遒枝蒼勁,柏葉青翠。再北為誠心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祭祀官員至此須整飾衣冠,靜心凈面,方可進入大殿祭祀。再北為碑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頂。亭內立有毛澤東手跡“祭黃帝陵文”和蔣中正手跡 “黃帝陵”碑石。側有一高大古柏,即“漢武挂甲柏”,枝葉茂盛。軒轅廟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門楣匾額“人文初祖”,係國民黨元老程潛手跡。殿內正中木質壁龕內嵌浮雕軒轅黃帝石像。碑亭東為碑廓,其中有歷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佑六年(西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記事碑。元泰定二年(西元1371年)禁伐黃帝陵樹木聖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祭黃帝陵禦制祝文碑,清聖祖康熙二十七年(西元1689年)祭黃帝橋陵碑,以及1912年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派代表團帶上他新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往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的碑石等。 3、 規劃發展 應海內外華人的共同要求,經國家批准,整修黃帝陵工程已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節)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動工建設。 整修黃帝陵工程的範圍包容了黃帝陵所在的橋山及其周圍山水、城鎮,面積達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標和指導思想,一是以黃帝陵、廟深刻的內涵為基礎,通過整修黃帝使黃帝隊成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民族精神凝聚力的聖地;二是保證好現存的文物古足跡和古柏林,為古柏林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三是建築與天然山川水勢相結合,融陵、山、水、城于一體,體現出“雄偉、莊觀、肅穆、古樸”的氣勢;四是吸收傳統思想的精華,追求漢代更古樸粗廣的建築風格,並使所有建築風格形象力求統一。 整修工程規劃確定了以黃帝陵、軒轅廟為重點保護範圍,總體結構包括廟前區,廟品,功德場及神道,陵區,縣城和週邊景觀六個區域。形成祭祀謁陵完整的建築休係,其中廟院廣場能滿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點綴,增強人們對先祖的崇敬和對文明古國歷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黃帝陵規劃設計是國內一流專家指導下進行的,並廣泛徵求了港,澳臺地區和海外華人的意見。相信不久的將來,黃帝陵一定能成為全體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和力量的凝聚點。
-- 作者: 緣生
這是黃帝陵全景(5月4日攝)。位於陜西省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1961年,國務院公佈黃帝陵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為古墓葬第一號,故有“天下第一陵”之稱。 新華社記者王利
-- 作者: 緣生
[UploadFile=4_1221288257.jpg] 資料來源:
-- 作者: 緣生 [UploadFile=B6C0ABD2B3AE3_1221288452.jpg]
-- 作者: 緣生
[quote][b]下面引用由[u]緣生[/u]在 [i]2008/08/22 06:20pm[/i] 發表的內容:[/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