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易門】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47)
--- 用九與用六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topic.cgi?forum=47&topic=138)


-- 作者: hehehaha
-- 發表時間: 2007/05/30 00:43am

《周易•乾》卦有「用九」、《坤》卦有「用六」。
「用九」、「用六」之「用」,王弼注、孔穎達正義皆用通行義作解,後來易家多襲之。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經》中,「用九」、「用六」之「用」,皆寫作「迥」。
以帛書整理小組為代表的多數專家都認為「用」為本字。
「迥」為假借。
鄧球柏則以「迥」為本字,依《廣韻》解為過,認為:

《周易》每一卦本來都只有六爻,因而也就只有六條爻辭相對應。
但《鍵》、《川》兩卦卻各多出了一條爻辭。
《鍵》卦六陽爻,過此六爻則過九也,故題之曰「迥九」。……「迥六」,過六。

張立文也以「迥」為本字,認為「迥」有通、達義,「迥(用)九」,猶通迴九或同為九,迥六猶言通六,「用九」作「迥九」為佳。

筆者認為諸家中以張立文說近是,但張說似乎也有未確處。
帛書《易經》之「迥」,通行本為何要作「用」?
個中原因,值得我們思考。

筆者以為通行本之「用」與帛書《易經》之「迥」,皆非本字。
它們的本字似乎皆當作通。

今本《系辭》: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通」有書本作「迥」;今本《系辭》「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通」帛書《系辭》也作「迥」;其他如「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趨時者也」,"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諸「通」字,帛書《系辭》皆作「迥」。

帛書《系辭》和帛書《易經》的字跡相同,論者認為當屬同一書手所書。
帛書《系辭》「迥」的本字都作「通」,帛書《易經》(包括《帛書易傳》)中的「迥九」、「迥六」之「迥」的本宇亦當作「通」。

今本《周易》「用九」、用六」之「用」,本字亦當作通。
通從是、從國。古南、用二字形近音同,故常通用。《曾姬無恤壺》:「甬乍宗彝尊壺,後嗣甬之,職才王室。」
兩「甬」均讀為用。
《江小仲鼎》:「江小中母生自乍甬鬲。」
「甬」也讀為用。
「甬」可讀為用,通也可寫作用。

「用九」、「用六」,之「用」,義為全,皆《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其「通」之用法與此同。

《乾》卦六爻鍾數全為九,故稱「通九」;《坤》卦六爻爻數全為六,故稱「通六」。」
「通」,後人或作「用」,或作「迥」,皆為假借。
所以,「用九」即六爻皆為九,「用六」即六爻皆為六。


-- 作者: keyarea
-- 發表時間: 2007/05/30 00:42pm

感謝  @@


-- 作者: 人間道
-- 發表時間: 2007/06/03 11:07am

說得很好,謝謝。

我看「通」也就是「用」。
易說:「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
「推而行之」者,即應用、運用之用也。

乾卦純陽,實即一陽,坤卦純陰,實即一陰
用九、用六,也就是言用乾、用坤之道


-- 作者: 緣生
-- 發表時間: 2007/10/22 00:57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hehehaha[/u]在 [i]2007/05/30 00:43am[/i] 發表的內容:[/b]
《周易•乾》卦有「用九」、《帚`、孔穎達正義皆用通行義作解,後來易家多襲之。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經》中,「用九」、「用六」之「用」,皆寫作「迥」。
以帛書整理小組為代表的多數專家都認為「用」為 ...
[/quote]

這題很有討論的空間。

《易》尚變,但亦要得其時。

故在《傳》中常及「時之用」或「時之義」等的重要性。

而「用九」與「用六」則正是《用易》學說中用“時”之關鍵。

提供大家分享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版本: LeoBBS X Plus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