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mensch
http://newspaper.lndaily.com.cn/JTKX/200608/17581020060815.htm 某天傍晚,秋千前照例聚集了很多人,我和女兒過去時發現兩個秋千中的一個正在一個胖胖的小女孩手裡,不過她的面前卻站著另一個孩子的爸爸,他正在和這個胖女孩的媽媽爭執著什麼。聽了一會才明白,原來按照排隊順序,應該是輪到這個爸爸的孩子打,可是胖女孩卻一下子搶到前面,坐了上去說什麼也不下來了。而胖女孩的媽媽,也沒有像家長們通常所做的那樣把自己的孩子勸下來,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幾句,就開始做起這位爸爸的工作,“你這樣站在她前面也不是辦法,她玩不了誰也玩不成,你把地方讓開,讓她玩一會就完了。”偏巧這位爸爸也是個強人,見講不通道理索性站在秋千前面,擺出一副“誰也別想玩”的姿態來。一時間,胖女孩“我玩不了誰也別想玩”的叫囂聲、另一個孩子的哭聲、兩位家長之間互不相讓的爭執聲此起彼伏。 見打秋千無望,我把女兒拉到一邊,想見機行事的給她講講道理。於是,我問她:“寶寶,這件事你說他們做得對嗎?”“不對!”女兒回答得很爽快。“哪裡不對啊?”“那個搶人家秋千的小朋友不對,她應該排隊。”“那個爸爸站在秋千前面不讓她玩,你覺得對嗎?”“對!她搶秋千不對,就不應該讓她玩。”女兒回答得理直氣壯,雖然和我的意見不一致,但正說明這是一個實施教育的好機會。於是,我苦口婆心地講了起來,什麼做人要寬容、要懂得退讓之類的大道理講了一堆,講得我幾乎要口吐白沫。可是到頭來,看著女兒疑惑的神情,我發現,對於一個不到四歲的孩子來說,這些東西太深奧了,她根本理解不了。 這些天來,偶爾想起這件事,我就會像左右手互搏那樣不停地問自己:當我們教會了孩子要遵守游戲規則的時候,對於這些不按牌理出牌的意外,又該怎樣去解釋?此時單純地命令他們去“謙讓”,即使孩子會忍著委屈照做,就代表他們真正的懂得了“謙讓”的含義嗎? 我的疑惑,大概是很多家長的困惑。從中華民族的傳統教育角度來講,謙讓無疑是很重要的美德,但是放在今時今日,這樣一個現實的社會、競爭的年代,謙讓,能給我們的孩子帶來有效的保護和切身的利益嗎? 能體現“謙讓”精神最好的例子大概要算是孔融讓梨,但這個例子放在今天卻沒什麼說服力。年紀小的孔融知道把大的梨子讓給哥哥們,為什麼他的哥哥們卻不知道謙讓一下呢?話說回來,孔融為什麼會讓梨?也許是覺得大的梨他吃不了,所以才讓給哥哥的,這種可能也存在啊。而且,如果孩子真的學起孔融,無論什麼事情都要謙讓,久而久之,恐怕他學會的不僅是謙讓,還因此變得凡事都退縮、膽小怕人、不敢表現自己,甚至受到了欺負也不敢反抗。 於是,在這樣的擔憂之下,面對孩子們的相爭,家長們紛紛選擇了鼓勵的態度,“爭,一定要爭!”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在北歐的瑞典,孩子受了欺負,家長既不能去找老師,也不能去找欺負人的孩子的家長,只能在家裡教孩子怎樣強大起來,不再受人欺負。在中國,欺負人是一種霸道錯誤的行為,是要受譴責的;可是在瑞典,它卻是一種優勢的表現,而受欺負是無能的表現,毫無委屈可言。邏輯不一樣,評價也不一樣!對於孩子之間的互相打鬧,老師和家長是不管的,這叫做鼓勵競爭,用實力說明一切。欺負人的孩子會體驗到實力帶來的優勢,被欺負的孩子會努力提高競爭力。 看來,我們的家長在教育觀念上已經逐漸和世界接軌了,可是,難道我們幾千年傳統所提倡的美德“謙讓”,真的不合時宜了嗎? 這個問題只要多問自己幾遍,就會得出答案。多年的社會經歷告訴我們,逞一時之快,得到的也只能是蠅頭小利。所以說,謙讓的美德是必須要有的,但也要有個度,什麼事情都不能過分,過度的謙讓就不應該叫謙讓了,它應該是一種軟弱的表現。 那麼,應該怎樣幫助孩子正確對待謙讓呢? 1、培養孩子的謙讓意識,讓孩子了解集體與個人的關系,把自己從“我”的概念中擺脫出來。應該讓孩子從小懂得,大家生活在一起,他需要的別人同樣也需要,同樣有享受的權利,不能一人獨占,要想著別人。要讓他懂得自己不是家庭中的“功臣”,家庭中的每個人都享有同樣的權利。 2、注重言傳身教。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對孩子施以積極的影響。如:帶孩子坐公共汽車時,家長在車上看見年邁的老人和抱小孩子的婦女,便主動起身讓座。這雖然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在孩子幼小心靈中進一步增強了尊老愛幼和謙讓的意識。 3、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使孩子學會“謙讓”的語言和動作,促進孩子的謙讓行為。孩子年齡小,受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局限,語言發展不成熟,不能完整地表達謙讓的意思,他們常常只知道謙讓就是好,但是在什麼情況下要讓又不明白。所以,父母應先講明為什麼要謙讓,對什麼樣的事要謙讓,然後通過游戲、行動等來創造條件,促使孩子學會謙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