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心靈雞湯】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48)
--- 哲理與人生版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forums.cgi?forum=59)
---- 孫子兵法與情緒管理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topic.cgi?forum=59&topic=34)


-- 作者: 心易先天數
-- 發表時間: 2004/09/11 07:58am

[這篇文章最後由緣生在 2004/09/11 05:31pm 第 7 次編輯]

<pre>


孫子兵法與情緒管理

國科會  嚴定暹 老師


一、後「孫子」者不遺「孫子」
近年來有機會到一些地方與許多朋友分享古人的智慧和經驗,我記得在一個地方開「孫子兵法」的課,
班上有一位朋友在美國華爾街做股票經紀人卅餘年,
他每次下課後,都會找我聊天,最後一天下課後,他非常興奮的告訴我:
「老師,你知道嗎?你說的這些我早就懂了,而且我早就這麼做了!」
當時我心裡有點納悶:既然早就懂了、早就做了,他為什麼快樂?他很快接著說:
「今天我終於確定:原來我跟孫子一樣聰明!」
我想,今天在座的朋友,聽完這個課程後一定會發現:原來你跟孫子一樣聰明!
「孫子兵法」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定位是:「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化解兵刃的思考方式。」
因為懂得方法就不會兵戎相見,懂得方法就可以化解紛爭。紅塵人世為什麼會有紛爭?
是因為沒有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

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孫子兵法」在談到方法時,絕對不是冷冷冰冰的,而是以通人情為先決條件、前提。
「孫子兵法」「九地篇」講戰場的環境,而特別著重:士兵在戰場上會產生什麼心理反應,
所以九地篇說:「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世界文化史上認定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人文文化。
「人文文化」的特色是:看重人對事情、環境的影響;認為:
人的思考方式、決策,影響一件事情的結果。
目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是台灣知名度極高的人,有一個關於張忠謀先生的傳說:
張先生擔任工研院董事長時,他管理方式是不講情面,
聽說當時工研院的許多所長要向張董事長作簡報前一週,晚上就不著覺,因為簡報稍有差池,
張董事長往往令作簡報的人下不了台據說有一次,面對一台臨時故障的投影機,
張董事長面無表情的問簡報者:
「你難道沒有料想到它會臨時故障?」
不少人因為承受不了這種「沒有人情味」的管理方式離開工研院。離開之後,有的人飛黃騰達,
有的人就此落魄不振。二者的差別是:飛黃騰達的人提到張董事長無不感激萬分,
甚至表示從張董事長身上學到很多;而落魄不振的人提到張董事長莫不咬牙切齒,
認為自己落到此一地步都是他害的!其實,張董事長代表的只是「挫折、困頓」一個人面對挫折、
困頓的態度,影響這個人日後的成敗得失!
張董事長在「自傳」中提到研究所畢業之後考博士班,第一年沒考上,第二年又沒考上,
「……當時非常的沮喪、落魄,因為黃種人在美國要是沒有高學歷,真是前途茫茫」,
但是卅多年後寫「自傳」,回首前塵,他反而發覺落榜的那一天是他一生幸運的轉捩點,
假設他考上博士班,以他的個性就必然可以優異的成績拿到學位,也必然會留校任教,
至今不過是一個優秀的教授,不可能成為一個世界上傑出的企業家。因為落榜,所以他只好就業,
因此而開拓了生命的另一片天,開拓台灣電子業的王國。所以我們中國人說: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面對挫折、失敗,倒底是禍、是福,最後的結果是由人自己來決定,
這就是「人文文化」重點。


三、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人文文化的前提就是要瞭解人性。美國有一位管理學者麥考梅特出了一本書,
天下雜誌把它翻譯成中文,書名叫作「管理其實很EASY,符合人性的管理就是好的管理」。
管理學到了廿一世紀的時候,發展出人性化管理,而二千六百年前的孫子兵法也強調:
管理眾人之事的前提是「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中國人文文化的基本思維是認為:人是感情的動物,人的思維、處事常受感情的牽引,
因此如何引導感情循正軌而行是人文文化的重點思考。
八十七年三月廿三日,世界EQ理論的創始者,美國學者高曼在台北世貿中心演講,
門票一張要一萬二千元,這場演講聽眾爆滿;高曼博士實在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佼佼者,
他在高額演講費到手之後,接受記者訪問時說了一段話:到台灣來講EQ真有點尷尬,
為什麼呢?因為高曼博士有關EQ的理論,
全都來自於中國古老的經典他建議大家要加強EQ的能力應多讀「老子」、「莊子」。
我猜高曼博士大概沒有讀「孫子兵法」因為,「孫子兵法」最看重情緒管理,試想:
帶兵作戰,連自己的情緒都不能管理,怎麼能管理眾人的情緒呢?
中國第一策略家、第一兵法家公認是漢代開國三傑之首的張良,
劉邦推崇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關於張良有一個見諸史書的傳說:
張良年輕的時,國家被秦始皇消滅,他傾家蕩產雇用一個大力士,欲在博浪沙椎殺秦始皇,
卻未得逞,後來被朝廷通緝。張良就隱居於一個小鄉村之中,他每天早上都去散步,
有一天經過一座橋的時候,有一位老人坐在橋上,看到張良來,就將自己腳上的鞋子朝橋下丟,
然後指著張良說:
「幫我撿上來!」
張良當時很生氣,想揍這個老人,後來想想,不跟老人家計較,就下去把鞋子撿上來。
豈知老人又命令張良:
「幫我穿上!」
張良又想揍他,後來想想既然已經撿回來了,就幫他穿上好了,鞋子穿上之後,
老人很高興的說:
「孺子可教也!五天以後到這橋上來,我會送你一本書。」
五天以後張良依約前往,老人坐在橋上,看到張良大發脾氣說:
「年輕人跟老頭子約會還會遲到,五天以後再來!」
五天以後張良又去,看到老人又已坐在橋上,又對他發脾氣說:
「五天以後再來!」
五天後,這一次張良半夜就去橋上等,過一會老人來了,看到張良很高興,就說:
「孺子可教!」
然後送張良一本「兵書」。這位老先生在傳張良兵書之前,先磨他性情,原因何在?
因為一個人學問再好,如果性情不好,情緒管理的能力不好,有了學問也沒用。
中國人談的「情緒管理」,是「情緒的適當表達」,也就是中庸所說:
將喜、怒、哀、樂各種情緒能表達得恰到好處!有一個廣告詞「先處理心情,
再處理事情」就是「情緒管理」「情緒管理」大師高曼博士也說:「情緒管理不是情緒壓抑!」


四、慎怒
孫子兵法在情緒管理方面第一個觀念是「慎怒」。「慎怒不是不發怒」,
而是說發怒之先要作一個利害的評估,發怒的效果何在?孟子說:「一怒而天下安」我發了脾氣,
大家都聽了,這種脾氣為什麼不發?如果我發完脾氣,大家都當成笑話,沒人理睬,
這個脾氣就不必發。孫子兵法火攻篇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身為領袖,
不能說今天心情不好,別人惹到我,就大發脾氣,發動戰爭;做一個將領不能夠因為生氣就打仗,
為什麼呢?因為:「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我今天發完脾氣,
明天遇到高興的事情我還可以高興,
但是國家亡了,很難復興;人死了也不能復生,打仗牽扯到多少的人命,
所以說不可因為一時的怒氣而隨便打仗!兵法的原則是「慎戰」,慎戰的前提就是「慎怒」;
再者,一個人「怒到最高點」很容易洩底,予敵人可乘之機,在孫子兵法的十二詭道裡面,
有一個詭道是:「怒而撓之」,就是藉著激怒敵人而來挫折敵人,
我們懂得這個「詭道」就知道:一個有智慧的人是不會亂發脾氣的!


五、不要「洩底」
孫子兵法「情緒管理」方面的第二個觀念是「情理得中」。孫子兵法九變篇:
「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
孫子認為:身為將領,有五種危險,將領本身被殺、被滅亡,從古至今不出這五種狀況:
抱著必死的決心,往往被誘殺;有必生的想法,往往被俘擄;假如很容易動怒,
就可以藉激怒他來癱瘓他的戰鬥力;如果他很愛惜美好的名譽,那就可以用「抹黑」的方式處理他;
假如軍隊標榜「愛民」的話,那你就用人民去騷擾他很多人讀完「孫子兵法」這段話之後,
不禁納悶:「孫子兵法」難道是教我們貪生怕死、不要臉?「孫子兵法」的這一段話重點在強調:
作為一位將領心態上不可有偏執,應時時刻刻保持「平衡思考」。
這個理論牽涉到一項人情的微妙處現代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視網膜效應」,
這個學術名詞用白話文來講,就是「心眼」,因為每一個人的眼睛,都是跟著心走!
譬如,有一個少婦懷孕之後,會突然覺得:怎麼滿街都是孕婦啊!
她以前都沒有覺得懷孕的人口這麼多,只有自己有這種狀況時,才會發現滿街都是孕婦!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心狀況會影響他的視線。
所以,一位將領如果抱著必死的決心,他的眼睛往往都看到死路,因此很容易被誘殺;
如果他有貪生的想法,他的眼睛都往往都投射於逃生之路,很容易被誘捕;假如他很愛發脾氣的時候,
就可以藉激怒他而消滅他;假如他極端愛惜名譽,一旦被抹黑,一定到處向人澄清:
「我不是這樣子的!」那他什麼事情都不要做了,每天都去為保衛名譽而戰了!
總而言之,一位將領的心思意念一旦曝光,而讓敵人看出來,往往成為敵人攻擊你的利器,
包括「廉潔」、「愛民」這些正面的品德。胡璉將軍所著的「出使越南記」曾提及:
國共對抗時,因為國民革命軍標榜「愛民」,中共的軍隊往往將難民擺在軍隊前面,
以難民衝散國民革民軍,然後他們正規軍才上來,這就是自己將把柄送給別人。
翻開中國歷史,凡是將領失敗,軍隊覆亡,大概都沒有脫離二千六百年前孫子所說的五大原則,
所以孫子強調:「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了解這其中的人情危微,作為一位領導者,
一定要長保心態平衡、情理得中可以讓部屬抱持必死的決心,但是,
身為將領必得有「死裡求生」的規劃!任何戰爭之發生原都是為了求生,但是,
身為將領不可有「倖生」的想法,必得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器度!器量淺狹的人易喜易怒,
但是一位管理者須重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不是個人情緒的隨意宣洩,自不會輕易動怒!
「廉潔」、「愛民」這種美德重在「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過份標榜,往往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六、正知正見
「孫子兵法」中對於情緒管理的第三個觀念是「正知正見」,「孫子兵法」九變篇有一段話:
「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這段話的意思是強調:
戰爭的致勝關鍵是對敵人心態的掌控。很多人認為廿世紀最新的戰爭是意識型態的戰爭,
這種戰爭型態上古時代有嗎?事實上,「孫子兵法」這段話講的就是意識型態的爭戰,
孫子說:要使敵人屈服就是要讓他明白這樣做對他有害;
要使敵人趨之若鶩就是要讓他以為這樣做對他有利;至於如何使人甘心樂意的效力?
那就是讓他認同他所作所為那是他份所應為之事!
先談「屈諸侯者以害」。就以三國演義的故事與各位分享||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者共識:
三國演義雖然諸多增添、渲染、比附、穿鑿,但是,演義中種種鋪敘並不背離三國歷史的戰略。
三國演義裡的「空城計」,當諸葛亮擺出空城計的時候,其實司馬懿知道裡面只有二千多人,
但是他不敢進去;諸葛亮在城樓彈琴,兩人對看了一下,司馬懿對他的兒子司馬昭說:
「(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會弄險,我們還是走吧!」
司馬昭雖然堅持城中無埋伏,司馬懿轉頭就走,為什麼呢?因為,曹操一直不信任司馬懿,
司馬懿之所以能重掌軍政大權是因為曹操死後,魏國未有大將,曹丕不得已重用司馬懿,
來抵抗諸葛亮;所以司馬懿很清楚,諸葛亮是自己的舞台,消滅諸葛亮就是拆了自己的舞台,
自己那裡還有戲唱?這點諸葛亮也非常清楚,
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不消滅蜀漢是因為司馬懿在魏國的力量還沒有壯大,
還要不斷藉著「攘外」以擴充兵權,因此西城之役擺下空城,讓司馬懿去想想:接近「成功」之後果。
而司馬懿面對此情此景「虛擬實境」一番,當下頭腦清楚,馬上撤兵,諸葛亮用的那一招?
孫子兵法的「屈諸侯者以害」!
什麼是「趨諸候以利」?古語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趨利」是人之天性,
日本的大企業曾因為在中國政府之背信而全面從中國大陸撤出,但是不到兩年又全面進入,
原因何在?他們還是認為:那個市場有利可圖,即使再艱困,還是捨不得離開啊!
這就是「趨諸侯者以利」的當代實證。
現在來談﹁役諸侯者以業﹂。佛家所講的﹁業障﹂,其實就是出兵法裡﹁業﹂的意思,
﹁業﹂的本義就是大木板,用現代的常用物來比喻,就是﹁記事本﹂,
一般人會把什麼東西記在記事本?通常都是認為自己該做的事、必須做的事、打算做的事,
所以﹁業﹂的本義就是﹁自己的事﹂。孫子認為:你要差遣人,要讓他做得心甘情願、全力以赴,
就要讓他覺得那是他的事,他在做自己的事;現在很多商業行銷都是用這一招,
現在有一個鑽石的廣告||﹁美鑽表真情﹂,鑽石真的能代表真情嗎?有了鑽石真的就不會離婚嗎?
但是,這個廣告深入人心的結果,使得很多人在結婚的時候,心甘情願、
無怨無尤的用昂貴的金錢去買一粒美鑽,而未必肯用心去經營婚姻。又如:
一到父親節、母親節、情人節各大餐廳必然大作廣告,
使很多人在這樣的節日若不去吃大餐就會悵然若失!
其實,吃大餐與孝心、愛情的關聯性倒底有多大?這都是被商人洗腦,
使平常省吃儉用的人在這一天都願意高額消費而沒有怨尤,甚至不敢怨尤,
因為,他覺得那是他該作的事!
當我們明白「形為心役」,人的心靈活動對人的行為有多大影響的時候,
最重要的情緒管理就是要培養「正知正見」,免得被不良觀念掌控!
「孫子兵法」在中國傳統社會之為「帝王學」,自古是高階領導者治事必讀之經典;
而就這一輩管理者而言,因為所處理之事影響層面極廣,
所以「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修養極為重要,
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將個人研讀「古書」的心得向新竹市的長官們報告,在此,再一次向各位致謝!


孫子兵法與情緒管理
一、後「孫子」者不遺「孫子」
近年來有機會到一些地方與許多朋友分享古人的智慧和經驗,
我記得在一個地方開「孫子兵法」的課,
班上有一位朋友在美國華爾街做股票經紀人卅餘年,他每次下課後,
都會找我聊天,最後一天下課後,
他非常興奮的告訴我:
「老師,你知道嗎?你說的這些我早就懂了,而且我早就這麼做了!」當時我心裡有點納悶:
既然早就懂了、早就做了,他為什麼快樂?他很快接著說:
「今天我終於確定:原來我跟孫子一樣聰明!」我想,今天在座的朋友,
聽完這個課程後一定會發現:
原來你跟孫子一樣聰明!
「孫子兵法」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定位是:「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化解兵刃的思考方式。」因為懂得方法就不會兵戎相見,懂得方法就可以化解紛爭。
紅塵人世為什麼會有紛爭?是因為沒有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

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孫子兵法」在談到方法時,絕對不是冷冷冰冰的,而是以通人情為先決條件、前提。
「孫子兵法」「九地篇」講戰場的環境,而特別著重:士兵在戰場上會產生什麼心理反應,
所以九地篇說:「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世界文化史上認定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人文文化。
「人文文化」的特色是:看重人對事情、環境的影響;認為:人的思考方式、
決策,影響一件事情的結果。目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是台灣知名度極高的人,
有一個關於張忠謀先生的傳說:張先生擔任工研院董事長時,他管理方式是不講情面,
聽說當時工研院的許多所長要向張董事長作簡報前一週,晚上就不著覺,因為簡報稍有差池,
張董事長往往令作簡報的人下不了台據說有一次,面對一台臨時故障的投影機,
張董事長面無表情的問簡報者:「你難道沒有料想到它會臨時故障?」
不少人因為承受不了這種「沒有人情味」的管理方式離開工研院。離開之後,有的人飛黃騰達,
有的人就此落魄不振。二者的差別是:飛黃騰達的人提到張董事長無不感激萬分,
甚至表示從張董事長身上學到很多;而落魄不振的人提到張董事長莫不咬牙切齒,
認為自己落到此一地步都是他害的!
其實,張董事長代表的只是「挫折、困頓」一個人面對挫折、困頓的態度,
影響這個人日後的成敗得失!張董事長在「自傳」中提到研究所畢業之後考博士班,
第一年沒考上,第二年又沒考上,「KK當時非常的沮喪、落魄,
因為黃種人在美國要是沒有高學歷,真是前途茫茫」,但是卅多年後寫「自傳」,
回首前塵,他反而發覺落榜的那一天是他一生幸運的轉捩點,
假設他考上博士班,以他的個性就必然可以優異的成績拿到學位,也必然會留校任教,
至今不過是一個優秀的教授,不可能成為一個世界上傑出的企業家。因為落榜,
所以他只好就業,因此而開拓了生命的另一片天,開拓台灣電子業的王國。
所以我們中國人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面對挫折、失敗,倒底是禍、是福,
最後的結果是由人自己來決定,這就是「人文文化」重點。


三、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人文文化的前提就是要瞭解人性。美國有一位管理學者麥考梅特出了一本書,
天下雜誌把它翻譯成中文,書名叫作「管理其實很EASY,符合人性的管理就是好的管理」。
管理學到了廿一世紀的時候,發展出人性化管理,而二千六百年前的孫子兵法也強調:
管理眾人之事的前提是「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中國人文文化的基本思維是認為:人是感情的動物,人的思維、處事常受感情的牽引,
因此如何引導感情循正軌而行是人文文化的重點思考。八十七年三月廿三日,
世界EQ理論的創始者,美國學者高曼在台北世貿中心演講,門票一張要一萬二千元,
這場演講聽眾爆滿;
高曼博士實在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佼佼者,他在高額演講費到手之後,接受記者訪問時說了一段話:
到台灣來講EQ真有點尷尬,為什麼呢?因為高曼博士有關EQ的理論,
全都來自於中國古老的經典他建議大家要加強EQ的能力應多讀「老子」、「莊子」。
我猜高曼博士大概沒有讀「孫子兵法」因為,「孫子兵法」最看重情緒管理,試想:
帶兵作戰,連自己的情緒都不能管理,怎麼能管理眾人的情緒呢?
中國第一策略家、第一兵法家公認是漢代開國三傑之首的張良,劉邦推崇張良「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關於張良有一個見諸史書的傳說:張良年輕的時,國家被秦始皇消滅,
他傾家蕩產雇用一個大力士,欲在博浪沙椎殺秦始皇,卻未得逞,後來被朝廷通緝。
張良就隱居於一個小鄉村之中,他每天早上都去散步,有一天經過一座橋的時候,
有一位老人坐在橋上,看到張良來,就將自己腳上的鞋子朝橋下丟,然後指著張良說:
「幫我撿上來!」張良當時很生氣,想揍這個老人,後來想想,不跟老人家計較,
就下去把鞋子撿上來。豈知老人又命令張良:「幫我穿上!」張良又想揍他,
後來想想既然已經撿回來了,就幫他穿上好了,鞋子穿上之後,
老人很高興的說:「孺子可教也!五天以後到這橋上來,我會送你一本書。」
五天以後張良依約前往,老人坐在橋上,看到張良大發脾氣說:
「年輕人跟老頭子約會還會遲到,五天以後再來!」五天以後張良又去,看到老人又已坐在橋上,
又對他發脾氣說:「五天以後再來!」五天後,這一次張良半夜就去橋上等,過一會老人來了,
看到張良很高興,就說:「孺子可教!」然後送張良一本「兵書」。這位老先生在傳張良兵書之前,
先磨他性情,原因何在?因為一個人學問再好,如果性情不好,情緒管理的能力不好,
有了學問也沒用。中國人談的「情緒管理」,是「情緒的適當表達」,也就是中庸所說:
將喜、怒、哀、樂各種情緒能表達得恰到好處!有一個廣告詞「先處理心情,
再處理事情」就是「情緒管理」「情緒管理」大師高曼博士也說:「情緒管理不是情緒壓抑!」


四、慎怒
孫子兵法在情緒管理方面第一個觀念是「慎怒」。「慎怒不是不發怒」,
而是說發怒之先要作一個利害的評估,發怒的效果何在?孟子說:「一怒而天下安」我發了脾氣,
大家都聽了,這種脾氣為什麼不發?如果我發完脾氣,大家都當成笑話,沒人理睬,
這個脾氣就不必發。孫子兵法火攻篇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身為領袖,不能說今天心情不好,
別人惹到我,就大發脾氣,發動戰爭;做一個將領不能夠因為生氣就打仗,為什麼呢?因為:
「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我今天發完脾氣,明天遇到高興的事情我還可以高興,
但是國家亡了,很難復興;人死了也不能復生,打仗牽扯到多少的人命,
所以說不可因為一時的怒氣而隨便打仗!兵法的原則是「慎戰」,慎戰的前提就是「慎怒」;
再者,一個人「怒到最高點」很容易洩底,予敵人可乘之機,在孫子兵法的十二詭道裡面,
有一個詭道是:「怒而撓之」,就是藉著激怒敵人而來挫折敵人,我們懂得這個「詭道」就知道:
一個有智慧的人是不會亂發脾氣的!

五、不要「洩底」
孫子兵法「情緒管理」方面的第二個觀念是「情理得中」。孫子兵法九變篇:
「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孫子認為:
身為將領,有五種危險,將領本身被殺、被滅亡,從古至今不出這五種狀況:抱著必死的決心,
往往被誘殺;有必生的想法,往往被俘擄;假如很容易動怒,就可以藉激怒他來癱瘓他的戰鬥力;
如果他很愛惜美好的名譽,那就可以用「抹黑」的方式處理他;假如軍隊標榜「愛民」的話,
那你就用人民去騷擾他很多人讀完「孫子兵法」這段話之後,不禁納悶:
「孫子兵法」難道是教我們貪生怕死、不要臉?「孫子兵法」的這一段話重點在強調:
作為一位將領心態上不可有偏執,應時時刻刻保持「平衡思考」。
這個理論牽涉到一項人情的微妙處現代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視網膜效應」,
這個學術名詞用白話文來講,就是「心眼」,因為每一個人的眼睛,都是跟著心走!
譬如,有一個少婦懷孕之後,會突然覺得:怎麼滿街都是孕婦啊!
她以前都沒有覺得懷孕的人口這麼多,只有自己有這種狀況時,才會發現滿街都是孕婦!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心狀況會影響他的視線。
所以,一位將領如果抱著必死的決心,他的眼睛往往都看到死路,因此很容易被誘殺;
如果他有貪生的想法,他的眼睛都往往都投射於逃生之路,很容易被誘捕;假如他很愛發脾氣的時候,
就可以藉激怒他而消滅他;假如他極端愛惜名譽,一旦被抹黑,一定到處向人澄清:
「我不是這樣子的!」那他什麼事情都不要做了,每天都去為保衛名譽而戰了!
總而言之,一位將領的心思意念一旦曝光,而讓敵人看出來,往往成為敵人攻擊你的利器,
包括「廉潔」、「愛民」這些正面的品德。胡璉將軍所著的「出使越南記」曾提及:
國共對抗時,因為國民革命軍標榜「愛民」,中共的軍隊往往將難民擺在軍隊前面,
以難民衝散國民革民軍,然後他們正規軍才上來,這就是自己將把柄送給別人。
翻開中國歷史,凡是將領失敗,軍隊覆亡,大概都沒有脫離二千六百年前孫子所說的五大原則,
所以孫子強調:「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了解這其中的人情危微,作為一位領導者,
一定要長保心態平衡、情理得中可以讓部屬抱持必死的決心,但是,
身為將領必得有「死裡求生」的規劃!任何戰爭之發生原都是為了求生,但是,
身為將領不可有「倖生」的想法,必得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器度!
器量淺狹的人易喜易怒,但是一位管理者須重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不是個人情緒的隨意宣洩,
自不會輕易動怒!「廉潔」、「愛民」這種美德重在「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過份標榜,往往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六、正知正見
「孫子兵法」中對於情緒管理的第三個觀念是「正知正見」,「孫子兵法」九變篇有一段話:
「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這段話的意思是強調:
戰爭的致勝關鍵是對敵人心態的掌控。很多人認為廿世紀最新的戰爭是意識型態的戰爭,
這種戰爭型態上古時代有嗎?事實上,「孫子兵法」這段話講的就是意識型態的爭戰,
孫子說:要使敵人屈服就是要讓他明白這樣做對他有害;
要使敵人趨之若鶩就是要讓他以為這樣做對他有利;至於如何使人甘心樂意的效力?
那就是讓他認同他所作所為那是他份所應為之事!


先談「屈諸侯者以害」。就以三國演義的故事與各位分享||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者 共識:
三國演義雖然諸多增添、渲染、比附、穿鑿,但是,演義中種種鋪敘並不背離三國歷史的戰略。
三國演義裡的「空城計」,當諸葛亮擺出空城計的時候,其實司馬懿知道裡面只有二千多人,
但是他不敢進去;諸葛亮在城樓彈琴,兩人對看了一下,司馬懿對他的兒子司馬昭說:
「(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會弄險,我們還是走吧!」司馬昭雖然堅持城中無埋伏,
司馬懿轉頭就走,為什麼呢?因為,曹操一直不信任司馬,
司馬懿之所以能重掌軍政大權是因為曹操死後,魏國未有大將,
曹丕不得已重用司馬懿,來抵抗諸葛亮;所以司馬懿很清楚,諸葛亮是自己的舞台,
消滅諸葛亮就是拆了自己的舞台,自己那裡還有戲唱?這點諸葛亮也非常清楚,
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不消滅蜀漢是因為司馬懿在魏國的力量還沒有壯大,
還要不斷藉著「攘外」以擴充兵權,因此西城之役擺下空城,讓司馬懿去想想:
接近「成功」之後果。而司馬懿面對此情此景「虛擬實境」一番,當下頭腦清楚,
馬上撤兵,諸葛亮用的那一招?孫子
兵法的「屈諸侯者以害」!

什麼是「趨諸候以利」?古語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趨利」是人之天性,
日本的大企業曾因為在中國政府之背信而全面從中國大陸撤出,但是不到兩年又全面進入,
原因何在?他們還是認為:那個市場有利可圖,即使再艱困,
還是捨不得離開啊!這就是「趨諸侯者以利」的當代實證。

現在來談「役諸侯者以業」。佛家所講的「業障」業障,其實就是出兵法裡業的意思,
「業」的本義就是大木板,用現代的常用物來比喻,就是「記事本」,
一般人會把什麼東西記在記事本?通常都是認為自己該做的事、必須做的事、
打算做的事,所以「業」的本義就是「自己的事」。
孫子認為:你要差遣人,要讓他做得心甘情願、全力以赴,就要讓他覺得那是他的事,
他在做自己的事;現在很多商業行銷都是用這一招,現在有一個鑽石的廣告—「美鑽表真情」,
鑽石真的能代表真情嗎?有了鑽石真的就不會離婚嗎?但是,這個廣告深入人心的結果,
使得很多人在結婚的時候,心甘情願、無怨無尤的用昂貴的金錢去買一粒美鑽,
而未必肯用心去經營婚姻。
又如:一到父親節、母親節、情人節各大餐廳必然大作廣告,
使很多人在這樣的節日若不去吃大餐就會悵然若失!其實,吃大餐與孝心、
愛情的關聯性倒底有多大?這都是被商人洗腦,
使平常省吃儉用的人在這一天都願意高額消費而沒有怨尤,甚至不敢怨尤,
因為,他覺得那是他該作的事!

當我們明白「形為心役」,人的心靈活動對人的行為有多大影響的時候,
最重要的情緒管理就是要培養「正知正見」,免得被不良觀念掌控!
「孫子兵法」在中國傳統社會之為「帝王學」,自古是高階領導者治事必讀之經典;
而就這一輩管理者而言,因為所處理之事影響層面極廣,
所以「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修養極為重要.

</pre>


-- 作者: 心易先天數
-- 發表時間: 2004/09/11 08:00am

抱歉

沒有編輯全擠在一起了 :em07:


-- 作者: 站務小組
-- 發表時間: 2004/09/11 11:55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心易先天數[/u]在 [i]2004/09/11 08:00am[/i] 發表的內容:[/b]
抱歉
沒有編輯全擠在一起了
[/quote]
沒問題...已修正了 :em01:


-- 作者: 天風影
-- 發表時間: 2004/09/11 00:37pm

仍然有少許編輯問題。


-- 作者: 緣生
-- 發表時間: 2004/09/11 05:32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天風影[/u]在 [i]2004/09/11 12:37pm[/i] 發表的內容:[/b]
仍然有少許編輯問題。
[/quote]

感謝通知 :em02:


-- 作者: 戰神
-- 發表時間: 2004/09/11 09:00pm

好! 細味中


© 版權所有: 緣生術數研究社 程式版本:LeoBBSX Plus 商業版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版本: LeoBBS X Plus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