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TARISA
-- 發表時間: 2006/01/25 03:20pm
多年以前,於顯密佛教會議中,巧遇傅偉勳教授。先生當時尚任教於美國天普大學,名重一時。 用餐時刻 , 他滔滔不絕地談論著 ,佛教生死學的概念。並計劃要開一門有關生死學的課程,以教育現代人,對於生死的茫然與不從容。 當精采的敘述 ,令聽者動容之時,席中另一個學者提及了傅先生的淋巴腺癌,以及他的親友曾服用了某種牌子的靈芝而治癒癌症云云。傅教授 原先神采的容顏,頓時黯淡了下來!整個心思突然哀傷於自己的淋巴癌上,也遺失了生死學上應有的透澈..... 我當時幡然驚覺,佛法與人生是多麼地難以貫徹!即使是精通佛法的學者與修行人,也必須不斷地面對生命歷程中,無數個嚴峻的考驗。 如今斯人已逝 ,我與他僅只一面之緣,並無法了解他臨終之時,是如何面對生死的? 在面對生死,抑或是人生中各種不同的挑戰,我們是否就能夠自在而從容呢? 當代佛學泰斗印順導師,在接受年輕學人的參訪時,曾有如此的對話: 問:如何以『中觀』觀法應用於生活? 答: 「中觀」的觀法,與一般的思維是不同的,它是緣起觀,是達到解脫證悟的法門。雖不一定要很深的定力,但散心分別,是不能成就觀的。嚴格的說,中觀的應用,必須在修觀有成就,也就是對緣起有深切的體認,才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在我們還沒有能體悟以前,還只是一般的理解。 知道什麼是貪,什麼樣是瞋,什麼樣是順於正理,什麼樣是根本顛倒,經常以緣起來觀察一切,應用於日常生活,但這跟一般的修養是相近的,只是減少一些煩惱,增加內心的力量,解決些小困擾。如對快樂的來,知道它是不永久的,依因緣而有的,就可以不會「樂而忘形」,弄得「樂極生悲」。像這些,處理日常的小事是可以,遇到重大的,如老病死到來,卻起不了什麼作用。要得到真正的受用,必須在平常修習「止觀」,對止觀多下功夫。 所以佛法上的基本意涵,也即是真實地下功夫修行!譬如從所謂的”止觀”方面,老老實實地修起。如果缺乏了基本的禪定與智慧,再多的佛學知識,都無法在真實生命中發生確切的作用。 說空、說中道、說放下,境界一來 , 所有力量都用不上來!只有怨天尤人式地,埋怨起佛不眷顧、菩薩不靈;這都是不能理解佛法是一種實證的工夫,而非空言理論的玄學! 許多學者認為;對於死亡的恐懼,來自於無知。如鄭石岩教授導讀於傅偉勳的《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中:”人對於死亡的懼怕,是由於對於死亡的無知”。這種思維算是對於生死的一種平面看法,也即是說另有更須要討論的空間。 其實人類所有的一切恐懼 ,多半來自對於事物的不可知;譬如恐懼死亡,甚至害怕黑暗。但知道死亡的內容和意涵了,並不見得就可以遠離恐懼!譬如了解被砍一刀,結果就是很痛,但我們還是不會無畏懼地去承受此痛。也就是可以這麼說;所謂的”知”,包含了真知和假知。假的知,即是意識心的了解,譬如從書本上所了解的常識。而真知則是,真實的體悟,參透真如自性! 意識心的知 ,如同世間一般學問,是不堪生死等大事所檢驗的。就如傅先生對於生死學,著力不可謂之不深,卻不見的勘得破生死,超越得了死亡的迷思。 至於真正的參透與體悟,還有二種狀況。第一;如《指月錄》卷二,文殊菩薩問菴提遮女生死之意,菴提遮對應如流,深契禪意。但她反問菩薩:”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為何卻被生死之所流轉?”文殊菩薩告訴她說:”其力未充”!這段對話意涵了;即使體悟了禪機,契入了理性,仍須不斷地行菩薩道,廣植福德智慧,才能超越得了生死的困境。這即是禪宗所謂的”悟後起修”之意,開悟是自性功德的透徹,而證悟了以後,還有更漫長的路要走! 第二種狀況;即是證入”無生法忍”,也可以說初步具足了不畏生死輪迴的力量。四果羅漢和八地菩薩通過了這種考驗。所謂的”無生法忍”,簡單來說就是”不見一法生,不見一法滅”的悟境,亦即在動靜、有無、生死.....等二元對待的不復存在,證入真正的空性! 許多人也許敢大喇喇地說自己不畏生死,參透了此死彼生之意!但這樣衝動的言語,是須要經得起考驗的。我很喜歡六祖惠能大師說的”對境驗心”。每個人,不論你是否正在努力修行,都須要不斷地檢驗自己的起心動念,在每一個時刻和環境中。急急忙忙地告訴別人你已經如何如何,不如正確地觀照自己的內在心靈吧!
-- 作者: 心易先天數
-- 發表時間: 2006/01/25 05:41pm
人之所以怕死.那是活著時候的思維.因為不知往哪去?再者就是感情的因素了.佛家因為孑然一身.比較無掛礙而已.所以肉體與精神應該分開來談.而精神思維在斷氣後會如何轉變沒有人知道.所以無法研究.加上當時的腦中已經開始缺氧游離了.所以算是不穩定的腦波呈現.這就是當機.也就是說生與死是循環的.所以師命得以延續.那麼態度上就是不會痛.不會寂寞.重新來過[br][br][color=#990000][b]-=-=-=-=- 以下內容由 [i]心易先天數[/i] 在 [i]2006年01月26日 02:32pm[/i] 時新增 -=-=-=-=-[/b][/color] 我個人認為人要與時間爭長短.活在當下.就要多愛護自己的家人親人.那樣到老死比較無掛礙.因為你曉得把握時間.這就是你嬴別人的地方.
-- 作者: TARISA
-- 發表時間: 2006/01/26 01:27pm
畏之未知,故有恐怖. 生老病死,人生常態 以敬代畏,不有恐怖. 但 談何容易,說易行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