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無尾蜂 如何發展與修補親密關係? 作者:李 瑟 前美國總統布希的夫人芭芭拉曾對衛斯里女子學院的畢業生演說:「你做為醫生、律師或企業領袖的職責雖然重要,但你首先仍是一個人。人與人的關係──配偶、子女和朋友,是你最重要的投資。在你生命盡頭,你不會後悔你沒有通過某次考試,沒有贏得某個生意,你會遺憾沒有花時間陪伴配偶、孩子、朋友或父母……美好的社會不是靠白宮,而是家庭。」 她一語道盡人生的精髓,許多醫生都發現,生命垂危的人,談的全都是與親人、配偶的愛與關係,而不是公務。即便健康的尋常人也一樣,就如同歐寧胥醫師在《愛與生存》書中所說的,任何提升親密關係的方法,會引我們找到更大的快樂和癒合之道;任何可引發孤獨寂寞的,都會讓人受苦、罹患疾病。 良好而親密的人際關係是身心靈整體健康的基礎,身體分泌快樂的荷爾蒙──腦內啡,使人舒暢,增強免疫系統的理論,已廣為世人所知。關愛與被人愛不但是一種有力的醫藥,而且是人生幸福的泉源。 個多月找一個「字」 但如何愛人與被愛,很多人卻覺得陌生。作家柏楊最近透露一個親身故事,去年他舉辦「我愛的人在火燒島上」音樂會,以告別40年的白色恐怖,由藝術家李蘇雨製作音樂會的海報,要在一個月時間內,從千百張古碑帖中找出「我愛的人在火燒島上」九個毛筆字,所有的字都很容易找到,只有「愛」字卻很難尋覓,雖說是一個多月找九個字,但事實上,最後李蘇雨全副精力卻都在尋覓一個字──「愛」。 柏楊不禁感慨萬分,他半質疑也半是評論地說:「真的在我們傳統文化中,『愛』這樣不重要?還是我們生活中缺少『愛』?還是我們沒有能力表現出我們的『愛』?」 文化傳統疏離親密關係 「中國人不習慣親密,中華文化強調尊敬而不是靠近,」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彭懷真觀察指出。 的確,中華文化裡把君臣(現代是長官部屬)、父子、夫婦間的人際關係分為上下,而不是平等的關係,而且彼此之間先談「敬畏」,然後才是「敬愛」,而且「敬」一定在「愛」之前,如此造成對愛的定義既要距離,而且還「愛你在心,口不可開」。 不論是長官部屬或父子、夫妻,每天相處時間既長且緊密,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談到父親與長官,多用「敬畏」、「敬愛」來形容。而且大多數的父親對孩子,以及老闆或長官對部屬,常用責備與「不打不成器」來表達關心,稱為「愛之深責之切」。 總是沒時間做重要事 「我的爸爸是典型的家長,一臉冷峻肅穆,我們與媽媽在他面前連呼吸都不敢大聲,吃飯時全家人冷漠地看電視,不交談,眼光也不交集,偶爾說話都用命令式,從不重視孩子真正想法,我們也懶得跟他辯解……」這是報紙親子徵文的一篇文章。 「我阿爸就像李登輝那樣啦,受日本軍國教育的啦,很兇,嘴都很往下撇的那種。我們到現在四、五十歲了都還很怕他。」這是一位計程車司機閒聊的片段。 除了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還有人是不願主動接近人。如將人際網絡畫成同心圓,從核心的自我到第二圈的家人,以迄一層層外推到較外圈的社交應酬,很多人傾向將大部份的時間給外圈的人,而吝於時間留給自我與親人,總覺得「等我忙完,總會有時間」。但不幸的是,往往在生病或生命時日無多時,他才驚覺「重要事沒做」。 主張「要事第一」(first thing first)的史蒂芬.柯維(《與成功有約》等暢銷書作者,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美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就說:「世界上最不幸的事,就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事被推到後面的位置。」 他舉一則引起美國人討論的電視廣告為例,說明很多人犯的錯誤: 小女孩走向在萬用手冊上振筆疾書的父親:「爹地,你在做什麼?」 他頭也不抬地說:「寶貝,我只是在做些計劃,整理東西,計劃要去拜訪的人、要去做的重要事情。」 「爹地,你的冊子裡有我嗎?」小女孩問。 「家庭是社會的基石,是內心充實的最大源頭,人生最重要的事業在於家庭,」柯維大聲疾呼。 愛是一個動詞 歐寧胥說,愛是一個動詞,並非必須去愛,而是選擇去愛,不論我們多麼想要愛人,如果不實際去做,也就無異於選擇不要去愛。過年休假,是修補,並從而發展與自己、配偶、父母、兒女,以及同事親密關係的好時機。 養寵物則是人類與動物之間的親密關係,彼此關愛、不求回報,與寵物在一起,毫無拘束地享受人與動物間樸素真摰的情感交流,沒有名利、地位的利害關係,心裡有一股說不出來的輕鬆愉快。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心扉開敞或是關閉,要活在愛中,靠近親密和癒合;或是恐懼中,走向孤獨和受苦。關鍵除了給時間,還在乎相處時的品質。鍾鎮濤唱的「相愛容易相處難」,多少反映了現代人在與別人相處時的困頓。 如何有品質的相處?首先要學習「雙贏」思維,你好我也好,建立「我們是站在同一邊」的溝通方式。在這裡有很多的自我反省與自重自制。其次才能做到尊重別人。 建立「我們是站在同一邊」的溝通方式,有三個原則: 1.將自己的感覺,直接清楚地告訴對方 我們是站在同一邊的 用了解與尊重,與人相處,結果使自己好、別人也好的成功例子,當屬知名的企業經理人亞都飯店總裁嚴長壽。 嚴長壽年輕時在花蓮當兵,初期不適應老兵脾氣暴戾固執,以及同齡新兵的混日子,他就趁操練的空檔,帶著手提唱盤獨自到海邊聽音樂與浪潮,卻不知無形中給人冷漠高傲的印象。有一次連上臨時集合,同袍沒有一個人來叫他,他被判「傲慢、不服從」關禁閉。 試著調整自己 覺得屈辱之至的嚴長壽決心調整自己,「不是使自己變得油腔滑調去討好環境,而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周遭的人,」他在自傳中述說, 他試著了解老兵的無奈與小兵的無聊,老兵沒有家,階級是唯一的成就感、權威是唯一能使別人敬重他的方式,嚴長壽不再「躲避」他們,而改為「關懷」他們,每次歸營就帶回家裡的滷味與母親的家鄉應節小菜,過年過節也陪他們話家常。 他也與同齡小兵分享音樂心得,偶爾也喝酒聊天。半年後他不但突破心理障礙,並且成為部隊中受歡迎的人物。 有很多的事,有時無關乎對或錯,而關乎「說的方式適不適當」,這是智慧,也是尊重。如果心底有愛、有尊重,就會樂意學習用尊重對方的方式來相處,彭懷真指出。 在這種思考方式下,與人相處,甚而是與可敬畏的嚴厲上司相處,都可以有親密的時光,因為總會先觀察對方有什麼好事可以拿來說,往快樂的、美好的、正面的事先講,建立了「我們站在同一邊」的感情基礎後,其它事情的溝通就容易得多。 勇於和對方相處 不過人際相處最難的是,當情緒上升衝動時,「如何說正確且適當的話」。作家曾陽晴用炒蛋的故事示範。與其說:「你最自私了,每次炒蛋都要加鹽,有沒有替別人想一想…」矛頭都指向對方,「溝通」變成鬥爭大會。 不如說:「我知道你喜歡吃加鹽的,可不可以這次吃加醬油的,我很喜歡吃那種味道。」把對方的感覺放前面,是尊重,比指責好多了,然後把自己的感覺清楚直接地說出來。 「指責別人,永遠是斷絕溝通之門的最快方法;而反省自己、尊重別人,卻是婚姻長久的不二法門,」曾陽晴說。這個原則也可用在職場與親子間。 人際關係不是繼續「只做自己」,而是勇於和對方相處,試著了解對方的味道和獨特性,也不刻意委屈自己,因而終究做到了「你好我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