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緣生術數研究社 (http://leold.yuensang.com/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無尾蜂
每隔一段時間,不管是學術界或藝文界,總要找位古人或一個重大事件,重新對話,從一個新的角度認識過去,「某某誕生百周年」、「某事件50周年」之類不斷出現在生活周遭,所以許多歷史學者認為歷史是現代與過去的永盚儭隉C最近,莫扎特也不斷出現在舞台上、書本中,似乎根本不曾離開人世。 過去有關莫扎特的討論都集中在他的音樂創作過程、他的生活以及家庭。這當然是了解莫扎特的一個角度。但是近年來的研究,逐漸轉向他所處的環境以及當時的社會條件。英國(相關新聞 - 網站)的社會史學者艾理亞斯(Nobert Elias)曾經寫過好幾本書,探討歐洲近代史中的「中產階級」(Middle Class),正因為莫扎特的事[深入人心,他就以莫扎特為例,說明在階級劇烈變動時代中,中產階級地位如何變化。 「市民階級」享受精緻文化 莫扎特生於1756年,當時奧地利因為王位繼承問題,與普魯士發生武裝衝突﹔英國也為了要爭奪法國(相關新聞 - 網站)(相關新聞 - 網站)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在歐洲大陸引發一連串戰爭,對許多貴族的生活造成重大的衝擊。但這也是一個貿易發達、文化興盛的時期,亞洲商品經由海路抵達歐洲,貿易路線上的城市人口增加,範圍擴大,平民也因經商而致富,各種專門的教育機構出現,「市民階級」逐漸成為主導的力量。他們學習新觀念,接觸新事物、接受高等教育,更希望能效法上層階級,享受精緻的文化,造形藝術、音樂及繪畫因此逐漸進入「市民社會」。 文化需求的擴大,使藝術及音樂工作者可以從事教學或表演,謀生較為容易。從莫扎特短暫的生命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這種社會的轉變。莫扎特的父親一方面在樂團任職,一方面也以教學著稱。他發現小莫扎特有極高的音樂天賦,便刻意栽培,並積極安排他的表演活動。莫扎特4歲開始學習音樂,未滿6歲就開始作曲,6歲時就展開了巡迴歐洲的表演之旅﹕從慕尼黑(相關新聞 - 網站)到巴黎,從海牙到倫敦(相關新聞 - 網站),再回維也納,他的樂迷包括了王公、貴族及中產階級。只是當時還沒有經紀人制度,莫扎特出門巡迴演奏,必須自行打理安排,莫扎特又不善理財,如果當時有經紀人的制度,這位天才的藝術創作環境,應當會更好些。 近代以前,音樂家最重要的支持來自王公貴族。1781年,莫扎特離開薩爾茲堡,脫離父親,前往維也納尋求自己藝術的春天,就是受到維也納貴族社會的鼓勵。只是音樂家必須討得王公貴族的歡心,才有成名的機會,所以創作的題材、動機往往受到這些贊助者的限制,這恐怕是許多藝術工作者的宿命。 「還是布拉格市民了解我」 當中產階級要仿效貴族生活,用音樂、藝術美化人生時,西歐地區開始建築大型的公開表演場所,觀眾買票觀賞表演,不僅促進了文化的發展,也解放了許多音樂工作者,他們可以不必努力取悅貴族,創作一些更貼近生活的作品。例如莫扎特的歌劇《費加洛》在維也納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卻在布拉格受到群眾的歡迎,讓莫扎特高呼「還是布拉格市民了解我」,所以他才會安排《喬凡尼先生》(Don Giovanni)在1787年在布拉格首演。當時一位詩人還根據這個故事寫了一個短篇小說《莫扎特去布拉格的路上》(Mozartauf der Reise nach Prag),描述莫扎特對布拉格群眾的感想。的確,莫扎特的「晚年」(也不應當稱晚年,莫扎特只活了35歲,30歲已經算是晚年)全靠他作品在布拉格所得的版稅過活。有了這筆穩定的收入,他的生活也不像傳言中的糟糕。我們不要忘記,與莫扎特同時的畫家境遇可能要更糟些﹕觀眾還沒有購票欣賞畫作的習慣,也還沒有博物館收藏畫家的作品,除了王公巨賈之外,畫家不容易找到買家,所以18世紀前的重要畫家多來自尼德蘭,就是因為當地富商較多。雖說音樂家謀生之路較為寬廣,但許多音樂家仍與貧窮相始終,貝多芬就是一個好例證。 20多年前一部介紹莫扎特生平的電影讓世人對他產生許多誤解,電影將他描述成不學自通的天才,完全忽略了學習對他的重要,也有傳說﹕莫扎特死時一文不名,葬於亂葬崗中,這與事實有些出入。他後期雖然不再像年輕時那樣受歡迎,但仍有固定的收入,免於飢寒,只是個人的消費習慣使得他經常捉襟見肘。 他死後,安葬在一個維也納市郊的公墓中,現已經無可考。維也納市政府在中央公墓的音樂家區中,豎立了一個紀念碑,讓這位音樂上的偉人與觀光客不斷互動。
-- 作者: 心易先天數 我最喜歡莫扎特的 費加洛婚禮.第21號鋼琴協奏曲.40號交響曲.土耳其進行曲 有興趣的可以聽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