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方沙龍》中國:脆弱的超級大國 %Kf ─讀謝淑麗新著有感 x 2007-06-24H8a$U< 世界新聞網4Hop~y 劉鍾毅DJN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s2
「中國雖然從外表看來,是一個精力充沛的龐然大物,但是,她的領導高層卻深知國家是脆弱而貧窮的,為內部問題叢生而感到壓力。胡錦濤主席在2005年秋與布希總統會談時,曾以種種內部問題之嚴重,向他特別提及,意在說明中國自顧不暇,沒有餘力威脅美國的安全。可是,會談中胡所提到的那些難纏的國內問題,不僅沒有使美國放心,反而應當讓美國感到不安。因為來自中國最大的危險,不是她正在增長的國力, 反倒是她內部的脆弱。」(254頁)8rq4!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SJ`? 這是作者謝淑麗(Susan L. Shirk)在以「中國的孱弱,美國的危險」( China-Fragile Superpower Oxford 2006)為題的最後一章(第九章)的第一段提出的警訊。$0\x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Am# 作者接著對這個論點,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中國在面對與日本及台灣相關的危機時,由於中國共產黨的政權缺乏很高的法定穩定性 (weak legitimacy),以及它的高層領導深知自身的組成並不牢靠(vulnerability),因而可能鋌而走險,以至擴延為與美國的軍事衝突。此外,即令沒有這種政治危機,中國如果只是由於經濟發展減緩,而使內部各種問題加劇,她的高層領導也可能想利用在國外製造危機,來轉移國內公眾對執政當局所形成的壓力。這時,他們可能陷入騎虎難下的窘境,難以轉寰;不然,在國內公眾的眼中,中國成為弱者,而對當局不滿,那就可能使國內的局面失去控制。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爆發真正的戰爭。只有理解中國內部的脆弱所形成的危險,並且把這種理解融匯貫通於中、美兩國各自的決策過程中,兩國之間才能避免戰爭造成的巨大災難。」Vr$.1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o63H 以上是全書長達320頁縷述和分析的結論。因此,在它的封面特別印有第二個副題,以突出全書撰寫的一根紅線:為甚麼說中國的內部政治可能使她自己的和平崛起越軌翻覆。m+/a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vDmQ{^ 資料搜集兩手並重 )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a1xc 筆者讀完全書後,發現自己對於近20多年來中美之間鬥而不破、和而不親的曖昧局面茅塞頓開。咀嚼回味作者一氣呵成的思辯論述,為它極為充分的說服力所震撼。不自覺地又翻到第九章開頭上述引用的一段,反復閱讀,深感它字字句句發人深省。E,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k3 首先,作者搜集資料的工作及其背景,獨具一格,她從上一世紀七○年代初大學時代矢志學習中文,即開始了和中國文化、政治和經濟密切相關的終生事業,至今已近40春;多年來,寫過無數有關中國問題的論文、專著和報告,成為新一代權威的中國問題專家。九○年代,在柯林頓總統任內,作者曾經擔任負責東亞事務的副國務卿, 深獲她的上司、國務卿歐布萊特的賞識。這也可以從她為本書封面所刊載的評價看出:「謝淑麗所著本書正值恰到好處的時機出版,是一本值得肯定的好書。」YG\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 謝氏自從1971年作為學生參加一個訪華團訪問中國以後,在中國多次旅行的過程中,經歷了學生、學者、遊客、外交官和政府特派高級顧問以及談判領隊的不同身分,與中國官方和民間各個階層的人士,有廣泛而頻繁的接觸。即令在美國工作的單位(大學或政府),甚至自己的家中,也常常以主人和朋友的身分,接待從中國來訪的各種客人,其中有學生、學者、官員、退休高幹和退役將領。不過,這本專著可以說,還是以外交官的角度為主。作者全書第一章在訴說中國「外強中乾」的同時寫道:「每一個成功的外交官都深知,除非你能把自己的腳,試穿一下談判桌案那邊對手的鞋子,體會出其中的滋味,否則很難突破談判的困境。中國領導高層現在一方面為處理國內的政治威脅而傷腦筋,另一方面卻要把中國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強權。我在這本書中,正是試圖使讀者穿上他們的鞋子,理解他們的處境。只有設身處地,理解中國領導高層所面對的局勢,美國和其他國家才能把中國的崛起導向和平的方向。」( 12頁)A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D>eS2 作者在敘述中, 引用了很多英文、中文和日文的參考文獻,用註解編號指出其來源,按章分頁集中於書末,便於讀者進一步查索。全書這種文獻共達827處,平均每頁即有三處,稱得上是廣徵博引。這些文獻,固然非常有用,但我感到,她本人近40年來廣泛而深入的第一手觀察和接觸,更加寶貴而難得。T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5 領導人的自保之道 eS#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V 作者認為中國領導人如同世界任何政界領導人一樣,施政首要的重點是力求自己的生存。在西方的民主政體內,領導人所需關心的是選票。因此,他們十分注意民情和有選票的民意代表之類。在專制政體內,領導人不受選票的制約,因而不注意民情,只關心能把他們推翻下台的力量和人物。就中國而言,在毛、鄧當政的時期,他們擁有的個人權力,幾乎是無人可以挑戰的,因此他們可以按照個人的意願行事,獨斷專行。到了鄧後時期,江澤民這一代人,沒有人具有毛、鄧所擁有的權威,難免去毛時代華國鋒被罷黜的命運。他們所面臨的最大危險,正是並肩朝夕相處的同志。他們面臨的挑戰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在黨內與他平起平坐的同志結合成一股力量,挑其錯誤和毛病,聚而攻之,迫使他下台,就像華國鋒、趙紫陽和胡耀邦的教訓所示; 另一個是,在政權受到廣大人民反對浪潮的侵襲中,領導層中有人與軍人和社會上的民眾結合起來,要求他、甚至動用武力威逼他下台。MPQ2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vcu!XP 這正是八、九○年代之交蘇東集團各國共黨垮台的主要模式,也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前後中國共產黨一度面臨的千鈞一髮的險惡形勢。試想,如果在北京城百萬民眾要求民主改革的高潮中,有一兩個手握實際軍力的將領,膽敢不聽鄧小平的安排,登高一呼,響應民情或走趙紫陽所揭示的道路,共黨政權不是換了領導、甚至徹底垮台嗎?鄧小平畢竟在權力鬥爭中打滾一輩子,又是解放軍老政委,可能看到了這個危險,因而不敢相信任何一兩支部隊忠誠的保護,而是從全國各個地方調集部隊來到北京護駕,使他們互相虎視,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從而化險為夷。回憶蘇聯盟下一個俄羅斯的領導葉爾欽糾集小小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首領,宣布蘇聯名下所有的加盟共和國各自獨立時,戈巴契夫毫無回手之力的情景,以致堅似磐石般的蘇聯崩解於頃刻之間,就可以看出鄧小平比大學生出身的戈巴契夫老謀深算何止百倍?2b 在中國和蘇東國家,領導人垮台,其命運與西方民主國家大不相同。不僅自己權位不保,甚至身家老小的安危福祉也足堪憂慮。因此,他們比任何西方領導人更加注意保護自己,不致被推翻。為此,中共領導人必需盡最大努力維護自己凡事正確的形象。其不二法門就是寧左勿右。開放改革以來,真正相信馬列和毛思想的人越來越少。代之而起的是任何國家永遠可以依靠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因此,領導人必需向公眾,尤其是同志們表明,自己是這兩大主義的旗手,對外國的壓力不能低頭。否則有被指為軟弱和賣國的危險而被趕下台。,5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H@^ 在民眾對執政當局的不滿所產生的壓力下,可能有同志出面表示支持不滿的民眾,而把壓力對準自己。 為了避免這種危險,高層領導必需把公眾的不滿消滅於萌芽狀態,不要讓它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這是中國執政當局,從1989年的民主狂潮幾乎颳倒共產黨40年的統治的歷史事件,所取得的深刻教訓。因此,從江澤民執政以來,總是強調要維持社會穩定,不讓任何剛起的星火燎原失控,以致像六四事件那樣,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fU\nW`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bjQ 作者認為,目前中國共產黨面臨著一個空前的挑戰。由於近20年來,中國經濟以每年10%的連續高速成長,社會發生了空前未有的變化。人民的平均收入急劇增加,人民的物質要求也水漲船高。鄧小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取得成功,致使先富的人與後富或不富的大多數,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差距。「不患寡而患不勻。」這就孕育了社會不安的因素。此外,社會工業化、城市化和商業化的壓力日增,城市居民失去住房,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大量國營工廠關門,以致工人失業,生活環境嚴重污染,市場化的利益誘使官場普遍腐化,社會問題處理不公的事例層出不窮。其結果之一是社會上爆發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群眾性抗議事件,甚至流血傷人。這就為執政當局所力求避免的社會不穩定種子提供了溫床。!%h 2002年春,謝淑麗陪同美國國會訪華團在北京釣魚台賓館,與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會談。朱在談話一開始,未經提問,就自動向美方人員提到,「我的辦公室每天都得到工人在某個地方舉行抗議的報告。」看來總理對工人 抗議事件頗為惦念,對其規模也了然於胸。他隨後不經任何筆記的提醒,憑記憶說出下列一段話;「2002年元月到 3月28日為止,工人超過50人的抗議事件,有265 起。」另據警方公布的資料,人數超過一百的「群眾鬧事」事件,從1993年的8,700,逐年遞增,到1994年為1萬,1999年為3萬2000,2003年為5萬8000,2004年為7萬4000 (57頁)。平均每天200起。2005年7月公安部長周揚凱提到:群眾鬧事的事件已成為保持社會穩定的主要威脅。它的人數越來越多,組織性也越來越強。」( 56頁)v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y5"#W 按照中國有關方面的計算,為了使失業率不致上升,為了市場繁榮繼續,物價維持平穩,從而減少人民的不滿,維持社會穩定,每年的經濟增長率必需達到百分之七的最低值 (77頁) 。這就解釋了政府為何要千方百計地拼經濟,鼓勵出口和開發新的工廠,不怕付出環境污染、甚至造成與主要貿易伙伴國產生外交磨擦的代價。eyjqJb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E 對媒體控制越來越難 X{`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Z!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前,實際上沒有新聞,只有宣傳。所有的報刊、電視和電台都受到黨中央的嚴密控制。作為黨的喉舌,其唯一的任務是動員公眾支持黨的政策。據中國的的資料,1979年時,全國只有69家報紙,全為黨政機關報。可是,到2005年,全國有兩千份報紙和九千份雜誌(81頁) 。Wa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y&Z5 比數字更具影響力的是,1980年代開始,執政當局對宣傳機關的經營方針所進行的改革。它容許各單位按照市場化的機制,在經濟上自負盈虧,國家不再實行包乾,讓它們與其他的宣傳工具和單位競爭。這樣一來,各報刊雜誌、電視、電台開始為爭取讀者和廣告客戶,而提供快速、準確而獨特的報導和服務。中央對媒體的控制從此開始鬆綁。報刊雜誌為增加銷路,尋求賣點,常常在頭版刊登公眾關心的消息,例如中、美和中、日之間的關係和台海局勢等等牽動國家安危和尊嚴的大事,極盡聳人聽聞和譁眾取寵之能事,誇大報導 (87頁) 。H5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0] 進入九O年代以後,網路通訊快速發展,成為人們獲取新聞的主要來源。它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優越性,超過任何紙品和電化新聞,深受廣大的網民歡迎。此外,由於公私網站、網誌的興起,網民也容易對國內、外的新聞作出迅速的反應。地方官員的不法事件和公眾災害,幾乎立即通過網路,傳遍全國。這就使執政當局對新聞的控制,越來越困難。*5a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5Cyo 執政當局認識到,媒體的控制直接影響到政局的穩定。例如,不讓反對勢力坐大形成氣候,防止對內部重大事件作出過激的反應,不讓政府對台灣和其他國際事件的處理受到民情輿論的掣肘,必需對網路這個重要的媒體新寵加強控制的力度。因此,它集中了極大的人力和技術,發展出最為先進和廣泛的控制手段,有選擇性地對某些特定的領域,加以封殺。中國駭客在2004年曾經發現,中國有關當局挑選了一千個關鍵詞和禁忌,在中國領域內的網站予以覆蓋,無法查索到。其中15% 屬於色情和性愛的方面,其餘為政治敏感性極高的領域。而有意義的是,5% 屬於強烈的民族主義內容,如「保衛釣魚島」和「賣國」之類。這反映出有關當局當時唯恐超級民族主義失控,從而造成政治麻煩的擔心(91頁)。在其他領域,則「網開一面」,任其流通,不予干預。所以,中國網民除政治內容外,和任何國外的網民一樣,可以看到世界網路上的各種資料,例如技術,服裝,運動,音樂,經濟,甚至色情等等。中國網民在這方面所享有的自由,並不比任何別國遜色(90頁) 。]D?)(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kS6ct 作者在書中對中國媒體近30年來的發展和有關當局對它加強控制的努力,花了幾乎一整章,不厭其煩地加以陳述和分析,因為,媒體的風向,在當今的形勢中,對中國寡頭執政當局如何處理國內外的大事,具有極大的影響力。當局對國內民情輿論如果由於處理不當,而感受巨大的壓力時,不僅可能再次面對像1989年六四事件那樣的困局,瀕臨垮台的邊緣,也可能驅使它鋌而走險,對外發動戰爭, 把壓力導向國外,釀成重大國際衝突。那麼,中國對外發動戰戰的能量多大呢?作者引用美國國防部2006年發表的資料作如下的估計: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在取得的軍事能力「足以對該地區活動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武裝力量,構成可信的威脅,」「使現存的地區軍力平衡處於危險,」中國「具有最大的潛力,在將來和美國的武裝力量一較長短。」(70頁)2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k7 不過,作者對中國軍力的增長,提出了她本人更具國際觀的看法。中國「對軍事現代化投入大量的資金,其趨勢雖然是顯著的,但是它卻沒有達到20世紀之初德國和日本卯足全力建軍、擴軍,終於發動戰爭的規模。」(72頁) 作者更引用中國政府的資料,對 2005年中國的軍事預算在政府總開支中所佔的百分比,和幾個軍事強國作了一個快速的比較。中國為7.34,美國為17.8,法國為11.4,德國為9.25。「即令把中國軍事的實際開支擴大外界所相信的兩至三倍,其數值為600-900億美元。它和俄國的650億不相上下,卻遠遠趕不上美國的5000億以上。」(73頁)"9``"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KO^4 作者顯然並沒有看到中國軍力的上升,對地區和世界構成立即的危險,卻嚴肅指出,當它「在控制媒體能力減弱的同時,軍力卻上升,這種交相輝映的趨勢,勢必要迫使執政當局,在國家尊嚴受到威脅時,企圖使用軍事解決的壓力也隨之上揚。這是非常危險的局面。」(104頁)5rO- ©緣生術數研究社 -- 術數研究 [ 出於這種思維,作者在書中花了三個專章,分別討論中國與日本、台灣和美國之間的關係。因為,這幾個關係如果處理不當,正是容易使中國民眾感受到國家威嚴受到威脅的導火線。此外,就像本文第一段胡錦濤主席向布希總統所陳述,當中國國內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大,難以解決時,國內越來越難以控制的媒體也必然對執政當局產生更大的壓力,危險的局面同樣會出現。這就是為甚麼作者認為美國應當擔心的原因。,`@6'h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