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等級: 9
太陰星主   發帖級別: 442 / 1600
- 帖子
- 3442
- 精華
- 6
- 積分
- 3887
- 威望
- 44
- 緣幣
- 1778
- 閱讀權限
- 200
- 來自
- 專業術數界
- 最後登錄
- 2024-6-16
|
從黃道12宮24節氣和72候說到修曆
——跟章曾二位教授和網友們調侃依據天文曆優化人文曆
學術辯論切磋理應實事求是,求同存異,雖然曾一平教授很少說出跟筆者有相似的看法,筆者仍然要指出,在依據天文曆優化人文曆——民用曆方面,跟曾教授有相似的主張,人文曆依託二十四節氣,才具有天文意義,但又須掌握適度,遷就天文曆多了,又會使月份間、季度間和半年間長度相互懸殊,失去實用意義.
(一)黃道十二宮十二次及十二中氣
《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十二次》319頁載:“《國語》中記伶州鳩(周景王時的占星家)的話說:‘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據中國天文學家張玉哲近年關於哈雷慧星軌道的研究,認為武王伐紂應為西元前1057年,十二次的創立時代可能推至殷末周初”.接著引述我國現代科學史家錢寶琮的文章《論二十八宿之來源》十二次起訖度數,是和二十四節氣相對應的,以十二節氣為各次的起點,十二中氣為各次的中點。以後一直沿用這種分劃原則。不過因歲差的影響,起訖度數是逐漸變化的。明末以後用十二次名稱來翻譯黃道十二宮,如譯摩羯宮為星紀宮等。但各宮的起點改為與十二中氣相對應,按黃道經度等分各宮。如星紀宮的起點對應冬至點,等等。
張老和錢老使我們認清了黃道十二宮就是我國古代的十二次,理順了黃道十二宮跟二十八宿及十二中氣的對應關係.
古代的天文學家將黃道(太陽的視運動軌跡)劃分為黃道十二宮,從黃道與赤道的交點白羊座---春分點0度起,自東向西(跟地球公轉方向相反)每30度劃分為1宮(星座),每15度劃分為1個節氣,一個星座包含一個相應的中氣,中氣在夏曆相應月份之內(如雨水在正月內)和一個普通節氣(如立春可在正月的上半月,或臘月的下半月);各曆書上的二十四節氣時間有標至時辰或分鐘的,貌似精確,但各年同名中氣均在相應黃道十二宮的格裡曆日期附近3-4天裡波動,二十四節氣也應和黃道十二宮一樣標到日期就能滿足農業和一般人的需要;雖然歲差已使春分點緩慢西移,原有星座日期仍被中外辭書和民眾沿用至今,各星座的長度具有參考價值,但各英漢辭書中的部分星座日期也有些許出入。筆者取1901-2100各年同名節氣的眾數日期為參照,由於格裡曆閏2月,故雨水平年為15天,閏年為16天,其餘4個16天的節氣(閏年5個)在夏至附近,與15天的節氣相間.推薦大家用下表末列的十二中氣日期統一黃道十二宮的日期,以便達到中西融會,相互接軌,貫通古今,方便記憶、使用和交流。
古代將“歲實”(冬至到次年冬至——回歸年)按時間等分為二十四節氣——“平氣法”,每年大部分節氣為15天,只有少數是16天,每個節氣再分為3候,1年共72候.清順治二年(1645AD)的時憲曆,採用將“歲實”按角度等分為二十四節氣的“定氣法”後,“候”就逐漸從民眾的生活中淡出.
格裡曆及永久曆黃道十二宮十二中氣日期長度對照表
十二宮 外研社 朗文 永久曆 十二中氣
摩羯座 12.22 29天 12.23 29天 01.01 30天 冬至 12.22 30天
寶瓶座 01.20 30天 01.21 30天 02.01 30天 大寒 01.21 30天
雙魚座 02.19 30/閏31天 02.20 29/閏30天 03.01 30天 雨水 02.20 30/閏31天
白羊座 03.21 30天 03.21 31天 03.31 31天 春分 03.22 30天
金牛座 04.20 31天 04.21 32天 05.01 31天 穀雨 04.21 31天
雙子座 05.21 31天 05.23 30天 06.01 31天 小滿 05.22 31天
巨蟹座 06.21 32天 06.22 31天 07.01 31天 夏至 06.22 31天
獅子座 07.23 31天 07.23 31天 08.01 31天 大暑 07.23 31天
處女座 08.23 31天 08.23 31天 09.02 30/閏31天 處暑 08.23 31天
天秤座 09.23 30天 09.23 30天 10.02 30天 秋分 09.23 30天
天蠍座 10.23 30天 10.23 30天 11.01 30天 霜降 10.23 30天
人馬座 11.22 30天 11.22 31天 12.01 30天 小雪 11.22 30天
注:外研社—簡國清等,英漢多功能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年,第1版.
朱東,朗文當代高級英漢辭典(縮印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2版.
中國成長網的星座日期除巨蟹座為06.22(31天)外,餘與外研社同.(未入表)
(二)曆月與曆季
格裡曆的主要缺陷
(1)月份長度達4種,
(2)季度長度達3種,
(3)年首和月首缺乏天文意義,跟地球繞日公轉位置不相符,
(4)閏周:平均歷年比回歸年約長26秒.
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直以立春之日為孟春之一日,驚蟄為仲春之一日,大盡三十一日,小盡三十日;歲歲齊盡,永無閏月。十二氣常一大一小相間,縱有兩小相並,一歲不過一次。”後人稱為“十二氣曆”。
限於歷史條件形成的各式大小月相間的陽曆,包括格裡曆、十二氣曆、天曆、世界曆、章教授的新四季曆以及烏克蘭、俄羅斯、日本的等等曆法方案都屬於“平氣法”範疇,曆日跟地球公轉的實際位置不相符,因而缺乏天文意義.
曾一平教授的連大月曆、6月獨大月曆、李正恒的正元曆和筆者的永久曆,在冬至附近安排短些,在夏至附近安排長些,均屬於“定氣法”範疇.曾教授與筆者均安排冬至附近為相鄰的小月,但正元曆將並非最短的春分所在的1月平年安排為29天,看來未跳出格裡曆2月短的桎梏.
曾教授認為只有年、月、日框架才是陽曆的基本要素,但又把季度強調得更重要,主張將春秋季各挪1天到冬季和夏季,依次成為90/95(96)/90/90天,使季度間距達6天.
連大月曆、正元曆和永久曆均在夏至附近安排數個大小月相間的月份;獨大月曆安排在小暑和大暑所在的6月35天(閏年36天,原始獨大月曆安排在芒種和夏至所在的5月),使曆月間距達6天,最長的夏至才15.7天,5-6個長達16天的節氣擠在4-6月裡,跟地球公轉的實際位置相差較遠.
筆者的永久曆:1、2、4、8、11、12月及平年9月為30天,3、5、6、7、10月及閏年9月為31天,也方便劃分候,每月6候,全年為72候,僅3、5、6、7、10月及閏年9月的末候(26-31日)為6天,其餘各候均為5天,與我國古時的72候類似;本方案將3月31日安排為春分,巧妙地將3月挪1天到4月;9月2日安排為處暑,10月2日為秋分,巧妙地將9月和10月挪前1天到8月,本方案既維持了曆月、曆季和半年的平衡,又兼顧到曆月跟相應的節氣長度基本相符,近似節氣相對精確、分佈規律、簡明適用,有利於計算工資、利息、統計和對比進度,各國可依據實情給季度命名,我們推薦依序數命名季度,漢語“第”字可以省略,稱為“一、二、三和四季度”,以便國際統一和交流。
(三)7日星期制與5日週期(候)
7日星期制據說起源于巴比侖,儒略曆321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將其作為曆法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日期的參照系。
曾一平教授認為只有年、月、日框架才是陽曆的基本要素,星期不必統一規定,可由各國自定,由於世界曆的兩個“空日”問題牽涉到更改教會的7日迴圈周制,為了繞過“聯合國決定無限期擱置世界曆提案”,以為改五日週期是個辦法,曾教授的6月獨大月曆和章潛五教授的12月獨大月曆,每年由1個35天(閏年36天)的大月和11個30天的小月組成,方便劃分為5天的候(他們稱作星期),1年共73候.法國和蘇聯先後改行過五日周制,但均抗衡不了,仍走回頭路.有些事物以10日為期嫌長,5日為期又嫌短,7日星期制正好派上用場,逐漸深入人心,成為各教會、聯合國、各國政府及民眾工作和生活的節律,各國許多節日、紀念日、選舉日都定在某月的某周幾,介於半月刊和日報、晚報間的週刊,如雨後春筍,僅北京的週刊就有34種(尚未計算許多日報、晚報的副刊週刊),國內週刊以百計,國外週刊更是數不勝數。5日週期(候)更破壞了7日星期制的根基,認可的希望渺茫.
曾教授認為維持7日迴圈周是妥協,其實必要的妥協是策略,為了達到修訂格裡曆的目的.維持7日迴圈周制易於被多數國家接受;永久曆每季度13周日期恒定,季首為周日,依次類推,但6月31日與閏年9月31日稱為“准周日”,解決了世界曆的兩個“空日”無月份和星期歸屬的缺陷,在事過境遷的將來,仍然是有希望被通過的.
(四)前瞻性的128年31閏
羅馬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採用義大利醫生利奧制訂的格裡曆,4的整倍數年份為閏年,但不是400整倍數的世紀年為平年,即400年97閏,年均365.2425日365天5小時49分12秒,比回歸年約長26秒。128年31閏是陳文濤、章潛五、萬霆和筆者等許多學者不約而同地前瞻性主張;陳文濤的曆法改革方案作為安徽省向1989年其屆二次全國人大提案後,發表於《科學》季刊41卷(1989年)第3期,文後被署名陶冶的文章批駁得體無完膚,但他贊同該方案128年31閏很有道理:“使平均歷年長與回歸年長比現行西曆接近,其規則比現行西曆簡便,實現後也能與現行西曆銜接,確是一種合理、實用、方便的方法”。筆者的永久曆方案更具體:4年1閏,但西元為128的整倍年份如2048、2176、2304年為平年,年均365.2421875日,根據曾教授贈予的他先父、曆算學家曾次亮的<四千年氣朔交食速演算法>的資料,本世紀80年代的回歸年正好為365.2421875日,預計後人將在適當時候再調為124年減1閏,又可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平衡更長時期。
四川省仁壽縣科協華夏曆法研究會周書先
本文來自: 中科軟體園(www.4oa.com)
詳細出處參考:http://www.4oa.com/bggw/sort02901/sort02913/172732.html |
|